荊、益、楊、交四州本就是戎、蠻、越、夷等族人比較多的地方。江東的山越、山民、山賊牽制了東吳相當多的軍事力量。

也就是說,無論激起兩國大戰,還是挑起兩國的內憂外患,讓他們自亂陣腳,條件都是現成的。

但到底是先讓兩國打起來?還是先讓兩國亂起來?還是雙管齊下?

這是三個問題,也是一個問題。

馬謖緊鎖眉頭,逐一分析。

自蜀漢和吳國恢復聯盟以來,蜀漢就一直希望東吳能給點回應,一起用力北伐。但東吳往往嘴上答應一起使勁,卻總是躺在哪裡一動不動,任由蜀漢在上面折騰。

而且孫權經常親率大軍北伐,幾乎每次都在魏國援軍到達前退軍,前後不過一兩個月。幾乎每次都是魏援軍未至,權退;援軍未至壽春,權退還;帝軍未至數百里,權遁走;

也就是說,即使東吳動手了,每次北伐時間都非常短促,稍有不利即退軍。

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孫權奸滑,有意儲存實力,不願意與魏國決戰。

魏國在防守蜀吳的三個戰略要地都屯有重兵,尤其是合肥、襄陽兩地,屯兵不下於二十萬,孫權只打合肥不打襄陽,就是不願意跟魏國決戰。因為襄陽距離魏國都城洛陽比較近,魏國在洛陽還屯有中軍十萬,一旦開打就是大決戰。而打合肥,則由於距離洛陽比較遠的緣故,即使戰事不順也能在魏國援軍到達前走水路退軍。

由於魏國的策略是西守東攻,防禦蜀漢要堅守,不跟蜀軍野戰,待其糧儘自己退兵。而對待吳國那是說打就打,只要吳國敢露頭,立馬以雷霆萬鈞之勢捶之。

也就是說,挑動吳國去攻打魏國,似乎有點不太現實。

那就只有反過來,挑動魏國去捶吳國。

眼下恰巧就有這個一個契機。

孫權稱帝了!

之前,魏吳兩國頻繁開戰,但孫權在名義上仍是大魏所冊封的吳王,兩國仍然保持著相當程度上的剋制,沒有破釜沉舟般開戰。

但在蜀漢立國,並自詡為大漢正統後,孫權的地位一下子就尷尬了起來。

這個時代是講究名正言順的時代。

孫權如果不做任何舉動的話,他就是大魏吳王,伐魏就屬於犯上作亂;選擇擁護漢室的話,那就要臣服蜀漢,但誰又願意臣服於一個比自己還弱的政權呢?

所以孫權想要自立的決心一直都很強烈。

但受限於條件不成熟,一直拖到今年(229年四月十三日),趁蜀魏兩國剛在西線大戰一年,疲弊不堪的時候,孫權當機立斷,在武昌稱帝,改元黃龍,立國號為吳,大赦天下。追尊其父孫堅為武烈皇帝,追尊其兄孫策為長沙桓王,立子孫登為皇太子。

九月,也就是半個月前,孫權遷都建業。

孫權稱帝后,遣使來蜀,提議兩帝並尊,兩家在紙面上瓜分魏國。

以徐、豫、幽、青屬吳國,以並、涼、冀、兗屬蜀國,魏司州之土地,以函谷關為界,兩家各取一半。並盟約:若有害漢,則吳伐之。若有害吳,則漢伐之。各守分土,無相侵犯。傳之後葉,克終若始。

此盟約一立,東吳解決了西顧之憂,可以集中精力來對付曹魏及境內百越之亂。蜀漢也沒有了東顧之慮,加之南蠻已平,沒有內憂,剩下的就只有一件事,北伐。

這樣的局面一形成,對蜀吳兩國是好事,卻讓魏國極其不爽。

於是,三國最激烈的戰爭時代,在曹叡上臺後,也就是吳蜀成立牢固聯盟後,徹底拉開帷幕。

由於魏國的國策是西防東攻,所以即使孫權不去打攻魏國,魏國也是要抽空去捶吳國的。

而孫權稱帝,恰好就給了魏國一個動手的契機。

現在,就看用什麼手段來鼓動魏國對吳國動手了。

思及此,馬謖動手寫了兩封信。

一封送往漠南柯比能部,信上說道:“閣下文韜武略齊備,一如昔日江東小霸王孫策,實為一代大漠雄主,正當叱吒風雲之時,須防小人暗算。幽州刺史王雄已派人去噶你腰子,刺客叫韓龍,此刻此人極有可能已潛伏在你的部落中……不用謝,我叫雷豐。”

另一封信送給魏國皇帝曹叡。

信上所言總結為一句話就是:“不知閣下對大魏吳王稱帝一事,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