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謖與羌女感情日漸愈深的時候,

諸葛亮正在為如何發展蜀漢經濟而發愁。

尤其是蜀漢將戰略目標由主動北伐,改為穩守發育之後,發展民生就成了朝廷的頭等大事。

於是,丞相府書房裡的燭光,整宿整宿亮不熄。

任何一場耗時持久的戰爭,都是需要強大的經濟來支援的, 沒有足夠的經濟做後盾,那麼想打贏戰爭幾乎是天方夜譚。

由於蜀漢是三個國家裡最窮的國家,所以民生一直都格外艱難。川中不但缺錢、缺糧食、缺戰馬、還缺人口等等等等。

而在這些急缺物資中,最緊缺的物品當屬糧食。

通常,蜀漢糧食來源一半是靠自給,一般是透過進口, 靠蜀錦貿易來進口糧食。

就連諸葛亮都說過:“今民貧國虛, 決敵之資,惟仰錦耳。”

毫不誇張的說,是蜀錦貿易支撐起了蜀漢歷次北伐戰爭。蜀錦在川中不但是民生之根本,更是支柱性產業。

僅成都一地,就有數萬織工從事該行業,連諸葛亮家裡,都種著800棵桑樹。

諸葛亮透過將蜀錦出口到魏國和吳國,換取糧食等戰爭物資,維持住十餘萬軍隊的需求,進而北伐曹魏。

不過,那都是老黃曆了,自從建安19年(214年),三足鼎立之勢形成之後,蜀錦生意就不大好做了。

即使蜀錦是天下獨一無二的好東西, 是達官顯貴、上層人士的必需品, 但卻一直遭受著魏國最高規格的貿易制裁。

不同於蜀漢有蜀錦、吳國有江南絲綢,魏國是不出產絲綢的。在這種格局下,魏國想要制衡削弱蜀吳兩國經濟,就只能透過貿易戰, 而貿易戰必然是以蜀錦為精確打擊目標,順便捎帶著打擊一下吳國絲綢。

因此,魏國官方一直都是禁絕奢侈和時尚消費的,籍此來降低對蜀錦吳綢的需求。

早期,曹操本人便身體力行,提倡“雅性節儉,不好華麗,後宮衣不錦繡”,曹植的夫人便是因為違製衣繡而被法辦而死。

曹丕時期,延續了曹操的制裁方針,只有到了曹叡後期(235年之後),蜀錦才得以光明正大進入魏國,並在統治者中上層間流行開來。

對於壓制蜀錦消費,魏國前期是做得比較到位的。

這讓諸葛亮每每都恨的牙癢癢,卻又沒有太好的辦法。

於是,蜀錦就只能賣給吳國上層人士。

但吳國本身人口也不多,且有江南絲綢備用,所以對蜀錦需求量並不大。

無奈,諸葛亮只好轉而發展其他可替代特產,試圖扭轉蜀漢財政貧瘠的局面。

一開始諸葛亮選的是井鹽,試過之後發現井鹽難以賣出蜀地。因為魏國有湖鹽、吳國有海鹽,這兩個國家都不需要井鹽。

之後諸葛亮又將目標放在耐力極好的滇馬上,但滇馬矮小腿短,只適合駝運,不適合做戰馬,且滇馬產自南蠻部落,貨源一直都不太穩定。

再加上魏國擁有三大產馬地,優良戰馬應有盡有,根本看不上滇馬。吳國倒是偶爾會買一些滇馬,不過吳國通常都是直接去向南蠻採購,而不會選擇讓蜀漢二次經手盤剝。

其他諸如木材、中草藥之類,尚處於農耕社會的魏蜀吳三國都不缺。

至於諸葛連弩和木牛流馬,這肯定是列在蜀國的武器禁運名單裡的,不可能對魏吳兩國出口。

那麼剩下可出口到魏國的就只有蜀刀,但受限於開採鐵礦的工藝不完善等種種客觀原因,蜀刀產量極少,能夠創造的外匯少之又少。

轉了一大圈,最終問題又回到蜀錦上。

所以,如今諸葛亮正是為這個發愁。

原本這個問題是可以透過北伐解決掉一部分的,之前為了解決糧食問題,蜀國一直都是靠打劫魏國的糧食來補充後勤。

每年一到秋收時節,諸葛亮都會組織搶糧隊,到魏國土地上,熱心的幫助魏國百姓們“收割糧食”。

然後運回蜀漢自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