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打贏這場建威之戰,馬謖特意調來一部無當飛軍――無當飛軍是蜀漢戰鬥力最強的特種部隊,共有五部,每部約五千人。

無當飛軍精於使用弓弩和毒箭,格外擅長野戰,尤其是防守戰。

前次街亭之戰時,諸葛亮著馬謖領兩萬五千人據守街亭,這兩萬五千人本應全是五部無當飛軍。後不知是何緣由,其中兩萬人卻變成了新兵,只有偏將王平所率五千人(一部),是無當飛軍。

馬謖一直將這筆賬算在楊儀頭上,認為是後者在從中作梗,不懷好意。

模擬場景中。

無當飛軍身披鐵甲,一手拿著鋸短的小鎬頭、一手執兵器,背上還揹著弓和箭壺,披頭散髮,號嘯而進。

翻山越嶺如履平地。

看上去,這不像是一支行軍打仗的精銳部曲,倒像是一支進行野外基建的民工團。

馬謖率五千人來奪建威的訊息傳到了張郃耳中,後者馬上派遣部將戴凌領一萬兵馬,屯駐南隴口,準備封堵北上進攻的蜀軍。

此前,蜀兵也曾幾次來奪建威,張郃都是以此策退敵。

南隴口一扼,蜀兵便寸步難進。

建威城位於西縣西北方一處凹地之中,距西縣約有八十里,距紮營北山的司馬懿大營約有一百多里。

建威城四周山嶺縱橫,起伏連綿,只有一條帶著V形起伏的筆直土路,從北往南穿城而過,V形中間最低的地方正好位於建威城中。北面的出口叫做北隴口,南面的出口便是南隴口。

對於習慣了在平原衝擊廝殺的魏軍騎兵而言,此地的地形對他們著實不太友好。

因為這塊地方易攻難守,無論從那個角度往外打都是仰攻。

但這個地方又是去往隴南的兩條大路之一,很關鍵。

馬謖的軍隊速度最快,第一天黃昏時分,大軍便抵達了南隴口外二十里。

魏將戴凌已經在此等候多時。

戰爭一觸即發。

這場攻防戰,就看誰計程車兵更猛更硬。

新提拔的兩位偏將都勸說戴凌就地紮營,守住道口,千萬不要和馬謖硬碰硬。無當飛軍前不久剛在陳倉城外打了大勝仗,大勝而兵勇,況且這支部隊人數雖不多,卻能以一當十,還是避避風頭為好。

司馬大都督和張郃將軍常說:穩一點,沒錯的。

戴凌大手一揮,否決了這個提議,

他認為魏軍人多勢眾,卻接連吃到敗仗,一直防守捱打,士氣都要沉底了。這個據點(南隴口)再被馬謖佔住的話,軍心必然不穩,恐怕局面將會難以收拾。

最關鍵的是,他人多,馬謖人少,他想和馬謖正面碰一碰。

他要洗刷前次因為“天災”而全軍覆沒的恥辱。

他要報仇!

順便將功折罪。

與馬謖多次交手後,他發現前者的野戰能力幾乎為零,只會龜縮城中,或苟在山上,除外再無一能。

這樣的庸將,哪怕是統領著蜀軍最精銳的無當飛軍,又有何懼?

更何況,南隴口的地勢恰好與外面的地勢平齊,魏軍騎兵不再處於仰攻態勢,極其適合衝陣。

戴凌最終力排眾議,堅決要與馬謖決一死戰,他令其中一位偏將領一千騎兵守在道口,親率九千騎兵,打算瞅準時機,迎面衝擊蜀軍!

只要趕在無當飛軍遠道而來、立足未穩的當口,那麼無當飛軍再怎麼勇猛,也必然疲憊不堪,因戰力大打折扣而被衝散、衝殘。

此戰,必將是一場摧枯拉朽的大勝!

就在戴凌擦拳磨掌準備大幹一場的時候,馬謖正領著大軍,快速奔向南隴道口。

剛行至南隴口二十里外,馬謖便抬手止住大軍進勢,抬頭看了看暗下去的天色,叫來三位偏將,吩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