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四章 去處(下)(第2/2頁)
章節報錯
郭寧在定海軍節度使任上,憑藉鉅額的貿易利潤崛起,及至大周建立,整個國家依然重視工商。可以說,大周的執行規則,和自古以來以農耕為本的國家不一樣。
其它的國家是土地越大,人民越多,便越能積累更多的利益,然後以利益支撐統治機構和暴力組織,憑此去獲取更多的土地和人民。
如果君主英明,臣子有能,這種擴張就像是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快,勢頭越來越猛。直到某個時刻,從土地上獲取的利益與維持土地所付出的代價相抵,雪球便無法繼續滾動,國家的擴張才到極限。
但大周不同。郭寧並不急於滾雪球,也不急於使國家抵達這個極限。
大周的利益來源,不止是土地本身;大周的利益來源和它控制的領地也並不完全重疊。除了滾雪球,郭寧還有其它的選擇。
在土地和農耕以外,大周以工商為利益支柱。工商的利益所出,全然不受國境的影響,比如南朝宋國的慶元府和福州、泉州、廣州等地,在這幅地圖上都有極粗的線劃過海洋,通向大周治下的天津府、登萊府等地。….
同等規格的粗重線條除了與南朝相連的,還有另外兩條。一條通向高麗,另一條通向日本。
高麗是大周重要的外貿夥伴,或者說,是攜起手來從南朝宋國攫取利益的夥伴。作為海東大國,高麗國的諸多特產,行銷於周宋兩國,也透過海船遠銷南海。
其中產量巨大而利潤特別豐厚的,有所謂高麗青瓷,或曰高麗秘色瓷。這是從南朝宋國的真宗皇帝時候,就在登州、明州設使官,專門組建船隊放洋絕北以獲的精品。百餘年來,宋國和高麗海商彼此往返,每年多達數十批之多,輸送高麗瓷器數以百萬計,價值難以估量。
在宋人和南海商賈的眼裡,高麗青瓷與產自宋國的端硯、建茶、定瓷、浙漆併為堪稱天下第一的名品,認為「他處雖效之,終不及也」。
這一項貨品的生產和銷售,是大周力求穩定的。左右司去年動用巨資在其中分了一杯羹,買下了位於全羅道康津郡的某個青瓷工場。光是這一個工場,每年就能帶來將近十萬貫的利益,而同等規模的工場在全羅道有十座!
可惜的是,高麗國包括青瓷、鐵器、紙張等多項重要貨物的出售,大頭始終都掌握在幾個豪商手裡。而豪商的背後牢牢把持一切的,則是大周左右司的老朋友、大周多個商行的小股東、被高麗王封為中書令晉康公的高麗國武人領袖崔忠獻。
崔忠獻執掌高麗朝廷二十五年,期間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立四王,廢二主,壓服政變十數次,堪稱一時英傑。大周左右司與他的合作,不能說不順利,卻始終沒法深入到令人滿意的程度,大周的商人也始終沒法獲得諸多商品貿易的主導權。
去年開始,崔忠獻持續重病不愈,今年已經無法正常執政,據說命不久矣。於是被崔氏壓制了二十多年的高麗王室和崔氏的政敵們無不蠢蠢欲動,崔氏賴以立足的
錢袋子自然首當其衝,連遭打擊。
近幾個月來,高麗王城外的禮成港內外風聲詭異,海面上多支船隊滯留,陸地上則時不時爆出倉庫被焚燬、商賈被殺死的案件,甚至還陸續出現官員遭到暗殺。
崔氏經由都房和教定都監兩個機構接連發出號令,以圖穩定局面,但原本親附崔氏的不少人物眼看崔忠獻日漸油盡燈枯,紛紛收攏手上實力,對政令裝聾作啞。
大周是高麗的宗主國沒錯,但郭寧卻不是崔忠獻的親爹,崔氏的結局如何,郭寧絲毫不在乎。但高麗國的政局會往哪裡走,關係到大周自身利益,大周必然插手。
與上一次插手不同的是,大周更強了。就算限於各項因素,大周不適合打動干戈,各種適合投入的力量也已經在急速排程中。
如果崔忠獻確實要死,而繼他而起的人缺乏足夠的明智,大周不介意發揮手上的力量,一口氣撬開高麗人層層設防的外殼,把此國更多的東西置於掌中。
「咱們在高麗的場面,是李雲經營出來的。我估摸著,老尹一定不想輸給李雲,肯定會絞盡腦汁用足力氣,以求把事情辦的漂亮。不過……」
郭寧隨手拍了拍桌上另一疊卷宗。整疊卷宗全都是關於日本的,比用來記載高麗國情況的一疊,要厚上兩倍有餘。這固然因為日本國內的局面更加複雜,也因為日本國的特產具有特殊意義,對大周更是重要至極。
「日本那邊,比高麗更加緊要,他們國內的局勢,也漸漸到了圖窮匕見的時候……告訴尹昌,做準備可以慢,一旦發動,動作要快。我希望在入冬之前,要一個完整的、穩定的高麗。拿捏住高麗,我們就能繼而影響倭國。」39314575.
...
 看完記得收藏書籤方便下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