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架子上的文書,大抵出自於尚書省各部的架閣庫。所謂架閣庫,是官署專門用來貯存文牒桉卷之所,外人不得入內一觀。移剌楚材這裡的,還是先前請胥鼎出面,才派人陸續抄錄的結果。

待到郭寧在主位落座,移剌楚材端出翻開的簿冊,簿冊上密密麻麻寫了四五頁:“元帥你看,這是自從天會三年起,高麗向大金遣使的記錄。包括每年定期派遣的賀正旦、賀生辰、謝賀生辰遣使,不定期派遣的進方物、謝橫賜遣使,合計一共有二百三十一次。其中,宣宗皇帝大定十年以後,兩國的往來典禮漸漸完備,四十五年間,高麗向大金遣使一百八十六次,最多者一年就達九次。”

郭寧隨口問道:“我聽說,高麗人與女真人祖上或有親緣,因為這個關係,兩家走動近些?”

移剌楚材搖頭:“非也,是因為大定十年以後,那高麗國內武臣用事,挾持國主,制壓海東。所以他們將遣使朝貢,得到上國的認可,作為維繫其國內穩定的重要一項。”

“哈哈。”

這可不是巧了麼?郭寧乾笑兩聲:“總之,就是朝貢甚是頻繁,與大金的關係甚是密切?”

“的確如此,又不是全然如此。”

“怎麼講?”

移剌楚材又取出一本簿冊,翻開其中一頁:“這是尚書省戶部度支郎中那邊,有關各處港口在貢賜以外,與高麗海商往來的記錄。”

郭寧看了看:“這才三條?”

“另外,這裡還有山東、河北、東京等路,接納零星高麗商賈的記錄。”

“這得上百年的時間,一共也就二十多條?也就是說,大金與高麗之間,雖然官方往來不斷,有君臣之名,有朝貢的禮儀,但實際上民間的商貿往來幾近於無?”

郭寧稍稍思忖,又道:“想來,這是因為海東的風物與東北內地相似,所以高麗並無特產為大金所缺。不過,這和咱們排程糧食有什麼關係?”

移剌楚材拿出第四本簿冊:“這是前些日子,從宋國的明州那邊得到的,記錄的是歷年來高麗海商在宋國市舶司的交易物資品種和大致數量,還有高麗商人經常出沒的城市。”

郭寧攤開一看,只見上頭所列高麗賣出的物資,有銀錠、人參、麝香、紅花、茯苓、毛絲布、漆器、虎皮等,不下數十種,後頭的數字約莫是長年累計,更是大得叫人眼暈。而高麗從明州採購的物資,也包括瓷器、茶葉、絲織品、書籍文具等數十種,一樣的數字巨大。

至於高麗商人出沒的城市,不下七八個,包括了南朝的臨安行在在內。

郭寧有點明白了移剌楚材的意思。他問道:“高麗和南朝官方的朝貢往來記錄呢?”

“沒有。”

“怎麼就沒有?”

“元帥,咱們不是沒有記錄,是高麗和南朝之間,壓根就沒有官方的朝貢往來。自大金崛起,高麗向大金稱臣降伏,南朝害怕高麗官方使節是大金的奸細,所以偶有人來,立即厲行遣返,唯恐不測。數次以後,高麗覺得自討沒趣,兩國之間的官方往來就此斷絕。”

“擔心官方使節為奸細,所以乾脆斷絕官方聯絡。然後卻放任民間商賈到處亂走,生意做得興隆?這……豈不是荒唐?”

“南朝的政事,素來是有些荒唐的。不過,這也正是咱們可以利用的地方。”

郭寧揪了揪鬍髭,重重點頭:“嘿嘿,高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