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六十二章 大清,新的燈塔(第1/2頁)
章節報錯
約翰抖動的原因是不知道對面這個中國官員說的什麼。
因為,他是法國人。
準確說,是法國東印度公司派來與韃靼帝國朝廷展開貿易談判的代表。
法國東印度公司是康熙初年法國人柯爾貝爾建立的貿易公司,主要監管法國本土與印度、東非、東印度群島和印度洋其它法屬領土的貿易。
康熙三十七年,法國東印度公司開始展開與中國的貿易,其商船安菲特利特號到達廣州並一直航行至揚州,並在這裡覲見了南巡的康熙。
康熙下旨免除法國商船的稅銀,允許法國商人在廣州設立商館。
只是中國與西方貿易主要控制在荷蘭人手中,廣東十三行就是與荷蘭東印度公司做獨家生意。
那麼法屬東印度公司想要與中國商人直接貿易顯然侵犯到了荷蘭人的利益,因此長期以來法國商船一直受到荷蘭人騷擾。
本國經濟又發生嚴重問題,導致法國東印度公司越發衰落,現在只能充當二道販子從荷蘭人手中吃點殘渣。
因此聽說韃靼帝國北方的實際掌權人向澳門派來代表,邀請各國商人直接北上到韃靼帝國的心腹之地開展貿易,韃靼帝國的中央政府也願意向各國商船提供武裝保護後,法國東印度公司從中看到可以擺脫荷蘭人陰影的機會,立即派遣約翰率團北上,期望能同韃靼帝國的中央政府開展長期貿易合作,如此必能為已經十分虛弱的公司續一波命。
約翰除了帶來法國東印度公司與韃靼帝國開展貿易的誠意外,作為商業代表,也帶來了整整一船西洋參。
這東西,價比黃金。
且只在中國能賣出黃金價。
由於大清入關後禁止民間在關外採參,而市場對於人參的渴求卻從未降低,在無法獲得遼東人參供應前提下,高麗參和東洋參就大量走私流入中國,價格相當高昂。
康熙五十七年,法國人第一次將西洋參運到中國,這種長相和中國人參一模一樣的參立即受到中國官紳富戶的青睞,一致給出好評。
價格也水漲船高,從早期一斤1.44兩漲到了如今的每斤155兩。
也就是大清朝一品官員法定年薪(不計養廉銀及其它)才堪堪能買一斤左右。
約翰雖然聽不懂眼前這位中國年輕官員的話,也不知對方是代表韃靼皇帝還是傳說中的那個掌權人,但還是立即向這位年輕的官員獻上了三棵上等西洋參。
“諾,你們看,誰說咱大清和西洋人沒有共同語言的,這不就是麼?”
賈六當仁不讓的收下見面禮,琢磨這玩意極有可能就是傳說中的花旗參。
要知道美利堅老表的早期歷史中,花旗參可是扮演重要角色的,價格堪比黃金,是收割中國白銀的一大利器。
但是嘛,貿易這東西,是雙方相互的。
不能因為人家的貨物在中國賣的超級貴就不允許人家賣吧。
市場供需關係永遠決定商業價值。
因此賈六笑咪咪的伸出大拇指:“夠的!夠的!”
可對面的英吉利老表似乎不明白他的意思。
這讓賈六犯了難,無法溝通如何能深入交流呢。
要知道為了這次歷史性的會面,賈六甚至還找教士重溫了一下李雷和韓梅梅,以便能夠與來自大洋彼岸的正米字旗老表們愉快玩耍。
法國東印度公司代表約翰弄了半天才明白這個“夠的”什麼意思,忙從人群中拉過一個與他一同下船的英國商人詹姆,讓他從中翻譯。
不知道是時代原因,還是賈六的英語太過超前,又或是詹姆可能是英吉利哪個鄉下的來的說話口音太重,所以交流依舊不順暢。
好比浙江人和廣東人要用各自鄉音交談的話,肯定驢唇不對馬嘴。
但他們說的都是中國話。
無奈,賈六隻得等待還沒上岸的天津知府朱大文把翻譯帶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