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一章 有聖祖在,不必擔心錢(第2/3頁)
章節報錯
鄉里保甲則是明代的制度,清承明制沿用了下來,就是對於鄉村地區,縣級官府是靠保長、里老人來對農民實現管理的。
不管是清查戶籍,完納賦役,還是維持地方治安,都需要依賴這些保里長。
如果說“三班六房”是縣裡的大小局單位,保甲里老就是下面的村鎮機構。
“三班六房”問題,賈六曾和直隸佈政老楊探討改制的可能。
目前受資金限制,尚不能推廣,但將來這件行政體系的改革一定要是提到議事日程上的。
保甲、鄉約在明代的時候是由地方自己推選,但不是由百姓推選,而是由當地計程車紳地主推選。
換言之,明代的保甲長們其實是鄉紳代言人,只有符合鄉紳利益的人才能擔任這個角色。
清代對此進行了改革,就是不再由地方推選保甲長,而是由州縣官員直接任命撤換。
看著是加強了皇權在鄉村地區的統治,實際換湯不換藥。
因為州縣官又不知道誰人能當保甲里長。
所以,呈遞到老爺桉頭上的人選名單,還是由地方的鄉紳擬出來的。
地方鄉紳又恰恰是阻礙官府對基層治理的最大障礙。
很多時候老爺們必須要同鄉紳商量著辦,而不是以為一道行政命令就能達到目的。
鄉紳們不答應,老爺都得換人。
因為,老爺們可以隨時換,鄉紳們可是世代永相傳,於土地之上形成了根深蒂固,錯綜複雜的利益網。
打擊鄉紳,對於官員而言不是一件好事。
賈六雖是直隸總督,也不可能和全省的鄉紳為敵。
畢竟,自古以來鄉紳就是統治體系最重要的一環,甚至是最基礎的一塊。
好在,拿永平府試點諸項工作有個最大的好處,就是這個地方實際不存在什麼鄉紳勢力。
因為,永平府所有的土地都屬滿洲正白旗所有,如此當然不存在漢人地主士紳。
即便有,也是旗人的代言人。
就是那幫在旗莊充當監工,或者包工頭的包衣們,這幫人也是永平府保甲里長的主要組成部分。
用包衣鄉紳形容他們可能更準確些。
而這些包衣出身的鄉紳,根本無法與賈六抗衡。
老滿他都不怕,況一幫包衣呢。
針對這一利好情況,賈六指示栓柱這個新任永平知府,繞開這些包衣保甲長們,重新委任新的基層管理隊伍。
主要是從無地漢人佃戶中委任,識字最好,不識字也可以,年齡沒有限制,只有一個條件,那就是這個人必須得到同村鄰居的擁護,而不是得到那些包衣鄉紳的認可。
賈六問栓柱:“你還記得我在大沽水營搞計程車兵推選制度麼?”
栓柱也是聰明,立時明白少爺的意思:“讓無地漢人同那水營士兵一樣推舉保甲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