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平府既要承擔分地到戶試點工作,也要承擔清理官吏隊伍的試點工作,栓柱這個永平知府的工作不可謂不艱鉅,然而這兩個工作其實是有共通性的。

共通在哪?

就是這兩個工作都需要一支精幹的幹部隊伍去執行。

如此,就涉及到人材培養問題。

一直以來,對於人材隊伍的建設,賈六都不怎麼重視。

主要原因是他一直在軍中活動,要不就是在景區管委會幹活,於底層,尤其民政這一塊根本沒有插手的機會。

軍中的人材和地方的人材顯然不是一回事。

李會長倒是意識到人材隊伍於共進事業的助力,因此在四川大刀闊斧整頓全省官員隊伍,使得四川省在編近乎八成官員全部加入共進會,由此確保了共進會對四川的牢牢控制。

但時代的侷限性,同樣也讓李會長只將工作重點放在縣級以上官員,對於鄉村治理依舊是沿用過去的制度。

由此引出一個問題,就是佔據人口多數的鄉村百姓,實際對於四川省的建設工作並不積極,或者說在百姓眼裡官府的事情與他們無關。

說白了,鄉村這一塊,依舊是一潭死水。

都說春江水暖鴨先知,對百姓來說,春江水暖了,他們可能也不知道。

資訊渠道受到限制,眼界見識受到限制,一切還同過去一樣,官府說幹嘛,他們就幹嘛。

只要還能有一口飯吃餓不死,大多數百姓不會主動去改變自己目前的生存狀態。

甚至對於勇於吃螃蟹的人,百姓們還會恥笑,說此人是個二流子,敗家子,又或不學好什麼的。

這個現狀從有國家這個概念起,便一直沿續下去。

無法有效動員鄉村,註定四川現在的發展可能比過去加快,但到最後也不過是一個傳統概念中的大省而矣,了不起賦稅翻幾番,年入庫四五百萬兩,跟直隸、浙江、山東差不多。

再多,也不現實。

如果不是因為要分旗田到戶,賈六這個直隸總督或許也不會想到對廣大農村地區進行改革,建立一支精幹的基層人材隊伍。

幾百萬畝土重新分配,涉及到永平府的幾十萬漢人佃農,沒有一支精幹的基層隊伍,怎麼可能把這件事快速有效的落實到位。

想要在直隸大搞改革新政,也離不開對鄉村體系的動員,以及挖掘鄉村所蘊含的巨大能量。

如果佔據人口多數的農民無法消化工業化的成果,那麼賈六的新政必定是失敗的。

因此,一支忠誠於他的精幹基層隊伍,不僅能幫助賈六完成對農民的直接領導,更能為他的新政提供無限人力、廣闊市場,同時也能為直隸提供規模更大的賦稅資金,最終百姓們用抬轎子的方式把賈佳大人抬入紫禁城。

有百姓擁護,這個皇帝,賈六想不當都不成啊。

一切,看著不相干,實際都是相輔相成的。

很自然的,這個涉及到新政改革的鄉村人材培養工作也當立即試點執行,藉著總督大人為無地漢人分地的東風,全面推廣下去。

“所謂國權不下縣,縣下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倫理,倫理造鄉紳...”

為了讓栓柱瞭解培養人材,建立基層幹部隊伍的重要性,賈六首先就得讓他曉得歷朝歷代行政體系運轉的規則。

賈六問:“國權便是皇權,自古朝廷統治基本到縣為止,縣以下幾乎沒有領正俸的官員,那麼我問你,既然皇權不下鄉,鄉村乃至深山老林的農民是如何繳糧、繳稅,官府又是如何拉丁抓差的?”

栓柱道:“不是靠鄉里保甲,還有三班六房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