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二章 豎子,焉敢汙我清白!(第2/3頁)
章節報錯
栓柱看了眼正拿著少爺鋤頭在幹活的賴秀才,微笑點頭。
此人是他親手發掘的人材,未入賈辦油印處前是個說書的,鬼故事講的挺好。
再看其他人稿件,也都寫的不錯,基本符合報道三要素。
就是真實,真實,再真實。
“就這麼著吧,回頭一批批的刊登,你再辛苦一下寫些編後語,不要太過於突出我,主要是讓百姓知道農時的重要,另外就是讓各級官員曉得我對農業的重視...”
簡短指示後,賈六問栓柱布政使老楊對於“縣縣通”工程有什麼看法和建議。
所謂“縣縣通”,是賈六在出巡途中發現的一個重要問題,即各縣除了與府裡有官方道路(驛道)外,與周邊地區的道路建設都不太重視,除個別地區是石板青磚路外,多是從前的老路,不僅殘破不堪,很多地方還是那種只能走單輛馬車的小路。
鄉村之間除了大一點的鎮子有青磚路基,幾乎清一色水泥路。
就是不下雨漫天揚灰,一下雨就膝蓋深的“水泥路”。
這個現象不是直隸一省獨有,而是全國各省都差不多。
想要富,先修路。
為此,賈六準備主抓一下道路建設工程。
這個可不是單單的政績工程,是實際關係百姓民生的大事,也是直隸工業化的基礎。
沒有路,礦產運不出來,貨物運不出來,北洋通商的事怎麼搞?
任何時代,搞活經濟的前提就是得有路。
所以賈六特意給老楊寫了一封信,提出擬在直隸修兩條南北、東西向的主幹道,另外在全省範圍建設縣縣通工程,就是拓寬縣與縣之間的道路。
南北向指由直隸最南邊大名府的東明縣到最北端的多倫廳,全長近千里。
東西向指正定府阜平縣到天津塘沽口,全長五百多里。
既是主幹道,當然就得寬,所以必須是對向六車道,以滿足日後大宗貨物運輸。
歷朝歷代,修路都是大事,有修一里路死多少人的說法。
原因是修路純靠人力。
對百姓而言就是苦役。
為了讓百姓心甘情願參與修路,賈六準備自掏腰包墊資,用“以工代役”的辦法解決道路修建的勞役問題。
說白了,就是給參與修路的百姓發工資,發食物,發工具,而不是如過去那般什麼也不給,讓百姓自帶乾糧去服苦役。
兩條主幹道加縣縣通工程,保守估計至少三百多萬兩開支。
如果由直隸本省財政承擔,可能就是每年修一點,最後用十來年時間完成。
這個時間,賈六可受不了。
縣縣通可能需要三五年時間,但兩條主幹道他希望同時動工,南北東西對接,分段分片包乾落實,兩年內必須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