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四章 清官要什麼錢?(第1/2頁)
章節報錯
“其實,收別人銀子,我內心是痛苦的,因為我知道他們的銀子來的不乾淨...但不這樣做,會有很多人跟我一樣痛苦,比如這位宋知府。那小春子你說,是讓我一個人痛苦好呢,還是讓大夥都痛苦呢?”
“還是大人一個人痛苦吧。”
“噯,對嘛。我一直跟你說錢是好東西,也是真東西,這東西本身是沒有錯的,要說有錯,就是錯在不知道怎麼花錢。”
為了讓小春子能夠理解自己的苦心,賈六說那個宋知府把這些錢貪了會幹什麼,肯定是帶回家供自己一個人享受。
但他拿了這錢會幹什麼?
是要讓跟隨他的所有人都享受。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啊。”
賈六拿起裝在盒中的兩枝玉如意,玉質相同,雕工相同,顯是大家手筆。
一枝上面刻著個喜字,一枝上面刻著個慶字。
價值不菲,拿到市面上賣的話,少說也得三五百兩。
隨手拿起那枝喜字玉如意塞在楊遇春手中,“拿去玩吧,還有一枝給你那沒出世的大侄。”
楊遇春問了一聲:“是二小姐肚子裡的孩子麼?”
“嗯哪。”
賈六隨口應了一聲。
楊遇春點了點頭沒吭。
賈六又拍了拍這孩子肩膀,一臉期盼道:“我跟李大人說過了,今年你就參加四川的武舉鄉試,先考個武舉人,然後進京給我考個武狀元回來,到時也出去帶兵,做我的常遇春。”
“嗯!”
楊遇春重重點頭,一直以來考武舉就是他的夢想,為此拒絕賈大人直接安排他當綠營高官的好意,一心想憑真本事考上武進士。
現在終於如願能參加武舉,這孩子心裡肯定是歡喜的。
武舉考試同科舉一樣也分縣府試,鄉試,殿試。
考中者叫武秀才、武舉人、武進士。
殿試三甲同樣叫武狀元、武榜眼、武探花。
相比明代對武舉的不重視及武舉考試的不確定,清廷對武舉極為重視,並大力提倡,考試製度很是嚴密,錄取相對公正,因此民間習武者對參加武舉考試趨之若鶩。
這也使得大量漢人“武英”為清廷所用。
不過清廷只有武舉卻沒有武學,這讓武科相對只重視弓馬騎射,於策略幾乎是空白,導致大清開國都一百年了連本正規軍事教材都沒有,不少人還是把《三國演義》當必修課目。
賈六準備開辦的四川綠營子弟武備學堂就是武學,既是武學,肯定要編寫相應教材。
賈六自己能搞個《步兵操典》出來作為新軍訓練手冊,《戰爭論》、《海權論》什麼的也能瞎湊和編出來,左右也就前世資訊大爆炸接受到的那些玩意。
但考慮這個時代的實際情況,相關教材還是要借鑑下洋鬼子的。
畢竟這會洋鬼子已經往列強發展了。
在工業是空白,科技是零的情況下,兩世為人也得小步前進,不能一蹦一蹦的,那樣容易扯到蛋。
兩個多月前賈六讓劉德派人到廣東聯絡天地會,除幫他到澳門採購軍械、招募技師外,也負責蒐集澳門市面上關於西方軍隊訓練、戰術、工業、科技相關的書籍。
到時翻譯一下,結合大清的實際情況,弄幾本像樣的教材出來並不難。
說實在的,賈六認為他的新軍能達到後世學生軍訓的水平,武器裝備即便是和洋人同等的情況下,也足以讓洋鬼子跪下叫賈爸爸了。
沒辦法,眼光擺在這呢。
至於八旗,賈六也沒什麼好說的,只要給他個三五年發展時間,八旗子弟都得跟著他賈大帥一起開乾清宮的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