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朝歷代,皇城都屬於禁區,平民百姓想進去難於登天。

雖然也有,如前明萬曆年間發生過瘋子闖東宮打小爺事件。

但這畢竟是個別案例,且其中牽涉若干陰謀。

哪怕是到王朝末日,普通人還是難以接近皇城的。

可,大清例外。

因為大清將北京分為內外城,也就是漢城和滿城。

滿城於北京城的防禦體系大概等同於明代的皇城保護宮城。

滿城內居住的八旗子弟也不是普通人,加之大小衙門都在皇城這一片,因此八旗子弟是能隨意進入皇城的。

宮中的太監和宮女甚至在皇城擺攤賣東西,久而久之,那些家道破落的旗人也開始進貨到皇城兜售,客戶不僅有宮中的娘娘們,還包括六部九卿的大小官員。

別說,生意還很火暴,以致後來不少宗室和大臣也開始參股皇城買賣。

有見識的大臣上書說皇城如此散漫,要是有奸人生事,那必然是能直衝宮城的。

乾隆對此深惡痛絕,屢次下旨說近來門禁廢馳,各處值班官兵全不認真管轄,以致閒雜人等任意出沒,毫無規矩。

自乾隆二十三年開始整治皇城“招商場”、“菜市場”以來,前後整治約有五次,然而每次都只能收效最多半個月,旋即又如老樣,攤子照擺,保護費照收,市井熙攘,熱鬧非凡。

甚至有旗人家住東城去西城辦事,為省事省路程直接穿走午門,來去也是自如,無人過問。

如此情況下,皇城防禦體系於奸小眼中,實際便是零。

整個皇宮,也就是宮城防禦體系的最後一道關卡,實際就是乾清門。

一大群人想要在乾清門搞事,那就真的小看護軍和侍衛了,但幾個人想要搞事,護軍和侍衛未必就能注意到。

如果搞事的人本就是護軍和侍衛,那更就是防不勝防了。

董友良,漢軍正黃旗人,祖上是明花馬池副將、順懷慶總兵、大清湖廣提督、國史館修《貳臣傳》甲等董學禮。

乾隆三十八年隨溫福出征大小金川,積功前鋒校。後木果木大敗潛逃,被賈佳世凱收容,後經定西左副將軍博清額引薦加入共進會。

兩個月前返調進京,以六千兩謀得乾清門行走一職。

最早在宮城放火的就是董友良。

收到會中傳達的放火命令時,董友良也是十分驚恐,然而他還是咬牙領受了命令。

因為,他沒有選擇。

董友良沒敢在人多的地方放,而是悄悄跑到宮城東北角在建的暢音閣放火。

由於在建,加之太后大喪,暢音閣沒什麼人值守。

董友良悄悄進入後來到堆放木料的地方,四下看了一眼後蹲下從懷中拿出一本書點燃,又扒拉一堆木屑助燃,很快,火就升起來。

最先燃燒起來的是那些被木匠鋸下來的碎木頭,很快那些完整的木頭就被點燃,繼而濃煙四起,大火在尚未完工的暢音閣火速升起。

最先發現暢音閣失火的是一個老太監,當時就嚇了一跳,急慌慌的喊著快救火時,卻看到一名侍衛從著火處走了出來。

“哎呀,失火了,大人快救火啊!”

老太監以為對方也是發現失火趕來的,壓根沒有多想,然而那侍衛看了他一眼後,卻突然拔刀向他砍來。

都來不及哀嚎,老太監就被董友良一刀斬翻在地。

四下裡隱有腳步聲傳來,生怕被人發現的董友良不敢耽擱,趕緊從另一側翻牆跑了出去。

身後到處是“走水了”的驚呼聲。

從暢音閣逃出來的董友良也是驚魂未定,稍稍喘息一陣後,故作鎮定的向樂壽堂走去。

此地是皇帝專門為太后六十大壽修造的,後來一直閒置著。

單一個在建的暢音閣著火還不足以讓宮城大亂,樂壽堂便是董友良的第二個目標。

同樣,這處閒置在宮中角落的建築也沒有多少值守人員,而且緊鄰的暢音閣失火後,樂壽堂這邊值守的人都趕去救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