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一章 東線無戰事(第1/2頁)
章節報錯
湖北。
取得當陽之戰勝利後,興漢軍擴充迅速,又得當地會黨來投,不僅轄步兵四師,更以當地漁民為主編練水師一旅,總兵力三萬餘人。
為了不被由四川方向追擊的清軍威脅後翼,六月,興漢軍以兩個師的兵力突然回師襲擊宜昌府的南津關,剛剛率領所部營兵兩千餘趕至此處的成都副將王福猝不及防,倉促應戰,結果不敵敗逃黃陵廟,損失軍械無數。
率四川追剿兵馬主力已至巴東新灘口的定西右副將軍舒景安先聞當陽兵敗,再聞南津關兵敗,竟然生出怯意,唯恐輕率冒進會重演雲門之敗,便令全軍主力停止前進,派探馬詳查番賊用兵具體,再作定奪。
有流言在軍中散播,說是舒將軍之所以不肯用命,只因其子落在番賊手中。前番在重慶雲門兵敗,也與這件事大有干係。
此事不知怎的被四川監察御史丁儀真探得,立即上書向朝廷揭發此事。
興漢軍方面以一旅兵兩千餘人扼守南津關後,主力在統帥顧師道指揮下開始猛攻宜昌城,以確保下一步對荊州的攻擊行動不被清軍前後夾擊。
宜昌城內並無多少清軍,只知府宋會拼湊的上千營丁鄉勇,自知無法抵禦興漢軍攻擊的宋知府只得向荊州將軍尚簡保求援。
尚簡保自當陽一戰大敗後,已是被興漢軍嚇破膽子,堅守荊州尚可持,要他帶兵救援宜昌卻是半點膽子都無,任憑湖廣總督陳輝祖如何督促都按兵不動。
內無守軍,外無援軍,儘管宜昌知府宋會下定決心以死報國,宜昌城還是在七月初三被興漢軍攻破。
興漢軍入城後,宋會身穿朝服,於衙門大堂端坐,見義軍衝入怒而罵斥,結果被憤怒的興漢軍士卒當場殺死。
顧師道入城後說這個宋會雖是漢奸,但宜昌百姓說其是好官,命人以毯裹葬在衙門之中,不壞其身。
城中被俘營兵鄉勇數百人皆加入興漢軍,隨後興漢軍開啟府庫,將記憶體庫銀三萬餘兩分發各部為賞錢,又叫開糧庫,除取軍需外有多餘者散給城中貧民。
更張貼榜文,於城中大街小巷用石灰水遍刷口號“寧為中華魂,不為韃子奴”,以此號召宜昌百姓加入興漢軍共同“驅逐韃虜,恢復中華。”
所貼榜文,皆用前明永曆年號。
這也是興漢軍竄入湖廣後,首次在政治上號召復明。
宜昌府學政王昂年近六旬,聞義軍破城懸樑欲上吊,結果繩子不堪重負斷裂,被學生勸阻未死。
綁至興漢軍主帥面前,眾人皆以為老學政固而求死,未想其竟請以刀割長辮,跪在顧師道面前撫摸其所穿前明儒衫,泣道:“亡國百年,終是見漢家衣冠!”
爾後,仰天長笑:“胡人無百年國運,今漢家有英雄,可再造漢室!”
宜昌的失守為興漢軍徹底打通進入荊州的水道。
七月初八,顧師道頒檄文,點水陸兩師四萬眾沿長江浩然東下江陵,吹響攻擊荊州的號角。
荊州之地上可援成都,下可助江寧、杭州,更是湖北心腹之地,荊州若失,湖北戰局則瞬間糜爛,甚至於湖廣將全境淪陷。
為了守衛荊州城,湖廣總督陳輝祖除派人快馬向定西右副將軍舒景安告急,請其火速馳援外,更是東拼西湊將湖廣境內能夠趕到的營兵、汛兵及各地鄉勇都調往荊州,甚至連衙役都派了過去,前後拼湊了九千餘眾。
只這支兵馬交給何人統帶,卻成了大難題。
荊州將軍尚簡保無能透頂,膽小如鼠肯定是指望不上的,然湖廣又無可用之將,湖北巡撫鄭大進建議升任副將鄭泰為總兵官,著其統領援軍。
陳輝祖卻以鄭泰非其提拔之人拒絕此議,最終在幕僚的建議下,竟是請出八十歲的老將蒙應瑞主持大局。
蒙應瑞祖孫三代皆為名將,蒙應瑞更是屢立戰功,深得前直隸總督李衛、大學士總理兵部事務鄂爾泰、原湖廣總督臣鄂彌達、兵部尚書兼理藩院事務班第等名臣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