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九章 不爭氣的學界(第1/2頁)
章節報錯
三點鐘,會議準時開始。
他們這個小組有九個人,包括林曉在內,有四位研究員,剩下的則主要是助理研究員和實習研究員。
相對於其他一些材料的研究團隊來說,這個人員的數量顯然還是太低了。
當然,對於搞研究的小組來說,數量並不重要,質量更加重要,有時候一個天才的想法,就能夠將研究進度給推進到最後。
而他們這個小組的人,當然就屬於質量向的小組了。
林曉這個開掛的就不用說了,之前林曉打電話的那位趙升,本身除了是計算材料學方面的大腦之外,在實驗上同樣是一位大牛,在國內很是出名。
至於另外兩位研究員,其中一位也是計算材料方面的大牛,而另外一位研究員則是實驗方面的大牛。
如果不是有這三位大牛一起,林曉想要這麼快就將晶體結構給確定下來,估計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行。
會議室中,林曉在大螢幕上重新用軟體給在場的幾位展示了一下這種矽晶體在x光的照射下,對x射線的衍射影象,x光的光源是一個平面波,其經過透鏡之後,最後在另外一塊平面上形成了一個正方形地投影,這就是這個透鏡的作用,它能夠將x光的輻照範圍侷限於一個正方形之內。
這對於晶片的生產速度是很有效果的,畢竟現在的晶片都是正方形的,這也是為了提高晶圓的利用率,晶圓因為工藝的緣故,只能做出圓形,而為了更好地利用上這個圓形的每一塊,晶片也就成為正方形了。
而x光的輻照範圍變成正方形,在處理矽晶圓的時候就更加方便了,到時候再憑藉著x光的強效率,屆時處理晶片的速度也將大大提升,阿斯麥爾的euv光刻機每小時能夠處理兩百片矽晶圓,差不多每分鐘3片多矽晶圓。
如果以蘋果公司的a15晶片面積來算,假如忽略矽晶圓邊角料的損耗,一片矽晶圓就能夠生產650顆a15晶片,一個小時下來就能生產13萬顆晶片,一天就是三百多萬。
但是如果用上了x光源,每小時處理的矽晶圓恐怕能夠輕易地達到兩百片以上,說不定能夠達到4片。
這就是他們的x光源一旦運用於規模生產後的優點。
而後,林曉調整引數,讓上面的晶體透鏡開始轉動,x光也隨之開始發生變化,輻照範圍開始變化起來,在57.5度的時候,輻照範圍便和光源大小相同,當超過57.5度的時候,輻照範圍開始收斂凝聚,直到入射角轉變為垂直的90度之後,已經變成了一個點。
當然,這也就是在電腦模擬中能夠看到,實際上x光是不可見光。
而這時候凝聚成一個點的x光,能量之強,照一下,大概能夠直接上一個隨機癌變buff,大概類似於隔壁島國某次核電站爆炸事件導致的癌變案例。
“太棒了!”
看著上面的結果,在場的人都歡呼起來。
他們沒有懷疑這個影象的真實性,因為當林曉將他的波相干疊加方程組拿出來之後,他們就沒有懷疑過他們會失敗。
當初林曉告訴他們實驗的目的時,他們都是感覺自己掉進坑裡面了,用衍射來控制x光的放大和縮小?
林曉哪怕說要證明ns方程解的存在性和光滑性他們都相信,但是你要搞這個,那得處理多少的資料啊?
只不過,直到林曉拿出那個被他命名為林氏波相干疊加方程組的東西,並且給他們介紹了一番後,他們就徹底信了——當然,因為波相干疊加方程組的機密性,在林曉將方程告訴他們之前,都已經簽了保密協議,至於背調什麼的,在加入定光研究所之前,早就經過了更加嚴格的背調,所以洩密的事情都不用擔心。
總之,他們設計出來的這個晶體結構,已然成功了。
回想起過程中的艱辛……呃,好吧,好像也沒有什麼艱辛的。
一個半月的時間就得到了這麼重大的突破,放在他們以前參加的專案中,怎麼樣都不可能。
而這個月中,他們也算是見識到林曉的數學能力有多強,構建這個結構,數學計算是其中最麻煩的,如果不是林曉那強大的計算能力以及對數學模型搭建的貢獻,就憑他們幾個人來的話,恐怕就算有林曉的這個公式,他們也需要花費不知道多久的時間才能將這個結構給搞出來。
看著林曉那年輕的面孔,他們心中都不由感慨,難怪人家年紀輕輕,就成為了這麼一個重點研究所的所長,還值得國家專門給他投那麼多的錢。
不過,林曉沒有想那麼多,演示完畢,他便看向在場的幾位,說道:“好了,大家現在來思考一下,我們該怎麼把它給造出來吧。”
聽到林曉的話,在場的人們立馬都開始思考了起來。
普通的透鏡,可不需要考慮生產的問題,只需要考慮拋光的問題,但是他們所需要的這個透鏡,可是需要x光直接穿透進去的。
而且x光的能量很強,經過照射後的物體溫度也會得到提升,這就需要他們設計的這個材料的熱膨脹係數足夠低,當然,這一點他們也早就考慮到了,根據模擬計算,他們這個材料的熱膨脹係數很低,即使長時間接受x光照射也不會有什麼問題。
不過,這些就需要一個更完美的生產工藝了,生產不出來都是白搭。
當然,這樣算起來,他們這一塊透鏡的生產成本,屆時怕是要比euv光刻機的透鏡高上許多,當然,他們只需要一塊就行了,而euv光刻機需要的是十幾塊,所以不管怎麼算,也是他們的更方便。
眾人在思考中,林曉同樣也在思考當中。
如何從無到有的生產出一個新材料,無疑是很複雜的,而儘管他們現在知道了這個晶體結構,至少不算完全的‘無’,但想要真正將其創造出來,仍然十分的困難,這需要參考各種各樣地材料學及化學的知識,同樣的,還有凝聚態知識。
不論怎麼樣,只要是還沒涉及到利用弱相互作用力或強相互作用力的那種科幻材料,他們地球人類的材料仍然還是僅限於電磁相互作用力材料。
所以,也就是電子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