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列車緩駛進南苑火車站時,朱先海又一次看著車窗外這個有點奇幻的近代工業化城市。繁華街景已經被暮色所遮擋,但是電燈的光亮卻如繁星一般,點綴著這座城市。

按照計劃,朱大皇帝乘專列來到了南苑——這是大明最大重工業城市,位於大明的中央腹地。在來南苑之前,他還特意從“書店”裡找了半天的書,然後結合書中的資料,憑著記憶手繪了生產流水線設計的草圖以及相應的管理規章,他準備把這些材料交給了南河機車公司的王家敏——現在千里馬汽車公司,還是機車公司的子公司。

朱先海的要求非常簡單,就是請他想辦法在一兩年內研究好生產流水線,將其應用在汽車生產上。

不僅是汽車,機車製造以及其它機械裝置的製造,都可以採用類似的技術。有了生產流水線的加持,大明的工業生產能力必定會再一次騰飛。

至於到時候千里馬汽車公司的產能能不能趕得上福特的水平,朱大皇帝現在還拿不準,但只要生產流水線能夠在汽車工業上得到應用,那麼想達到另一個世界福特的成就,那也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未來可期啊!”

盯著窗外的城市,朱大皇帝的臉上露出了笑容。

現在的大明或許還是一個銳意進取的學生,但是在很多方面都將其它國家遠遠的甩在身後了!

現在的大明所欠缺的是什麼?

不是技術!

而是產能!

有商城裡技術加持,大明的技術本錢是足足的,只是生產力還不大足。

不是大足,是非常不足。

這個情況有點像……像那個國家?

都不像!

沒有那個強國崛起的時候,是技術上乘,產能不足的,也就只有大明這一個另類。

現在朱大皇帝所需要的就是透過推行兩個五年計劃,把大明的工業生產能力推高到新的高度。

其實,早在1862年,出於安全方面的需要,朱大皇帝就制定了第一個五年計劃——以鋼鐵、煤炭以及機械等重工業為核心的五年工業計劃。

大明的工業崛起,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的,儘管在完成的時候,大明的鋼鐵產量只有12萬噸,煤炭產量不過區區60萬噸,機械裝置以及軍火的產量不過也就是滿足初步需求。但卻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大明真正的五年計劃,是從什麼時候實施的?

1869年!

1868年,隨著第一批留學生的歸國以及在過去的7年裡培養的本土技術人員的成熟,朱先海制定了“一五計劃”。

“我們要用五年的時間,集中我們的全部力量,爭取把我們的工業產值翻上一番。”

大明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的主要任務就只有一點——是集中力量進行工業化建設。集中主要力量,以冶金、機械製造和造船等領域為中心,進行攻關式的發展。在過去的三年之中,透過集中投資大明的工業產值是突飛勐進的。

即便是今年大明的鋼鐵產量有望突破180萬噸,鐵路里程有望突破兩萬公里,船舶噸位突破85萬噸,可那又怎麼樣呢?

相比於英國,大明還是太過弱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