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六章 京察風雲(第1/4頁)
章節報錯
大明宮,含元殿
就在賈珩與眾人都在消化內閣人事變動時,只見殿中出班一人,手持象牙玉笏。
吏部尚書韓癀出班,拱手奏道:“啟奏聖上,京察大計,自都察院與吏部會商,初擬定期正月十八,臣等恭請聖裁。”
《大漢會典》所載:“如京察之事,由部院主持於上,吏科,河南道,考功司協贊於下。”
即由吏部主持,都察院監督,部院兩方,被時人成為左右手,考功司、吏科、河南道負責具體事務。
具體方法則是,一考語,二諮訪。
即所謂“採輿論於通國,集眾思於廷臣”。
諮訪就是問卷調查,吏部會將寫有官員名單的問卷,也就是訪冊,發放給在京科道言官,故而京察自陳疏中所寫,以“準吏部諮,準都察院諮”開頭。
至於考語,則是京中衙堂堂官、內閣大學士對內閣舍人等屬官的考評,大體是後世班主任“該員勤奮刻苦,成績優異……”之類的句子。
當然,這一時期,京官因為擔心罷黜,會發生互相攻訐、寫揭貼,甚至彈劾掌察御史的事來,打擊報復,更是層出不窮。
崇平帝沉吟片刻,道:“擬旨,定期正月十八,在京五品以下官,由衙署之堂上官,會同吏部、都察院、吏科都給事中,過堂審,四品以上,上疏自陳……”
崇平帝話音方落,眾臣都在消化時。
許廬出班奏道:“臣有本奏。”
崇平帝目光詫異看向許廬,問道:“許卿,可有何言?”
許廬沉聲道:“臣嘗聞,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都察院分屬科道,既在被察之列,受諮訪官員,當不應侷限於科道御史,而防止同衙情牽面熱,異衙之攻訐成洶。”
崇平帝思量著,點了點頭,道:“許卿此議尚可。”
賈珩面色頓了下,思忖著。
據說,這位左都御史一個年都沒怎麼過,在都察院看資料,從通政司尋歷年奏章,打算整頓都察院。
許廬忽然看向賈珩,又向崇平帝拜道:“另,臣以為,錦衣府探事遍佈神京,可集情訊供部院參酌之。”
此言一出,滿朝譁然,議論沸騰。
好你個許德清!你借皇帝爪牙之力勾結一起,是要打擊群僚嗎?
工部尚書趙翼,面色一肅,出班反駁道:“聖上,京察又非興大獄,豈得錦衣插手?以亂政制?”
此刻,殿中群臣,紛紛出班奏稟,滿朝文武紛紛贊同附議。
崇平帝沉聲問道:“賈卿,為錦衣都督,以為何如?”
賈珩此刻能明顯感受到,一道道目光注視而來,令他如芒刺背,面色一整,朗聲道:“臣以為從無先例,況錦衣緝捕之權,只是為剿捕亂臣賊子,偵知不法,而京察自有諸位大人主持,錦衣又何間與?”
這等得罪人的活兒,他不好參與,雖然會導致錦衣府職權無限擴大,但也勢必遭到百官嫉恨,根基不穩,不宜廣樹政敵。
況許廬這等殉道之舉,他更不會陪葬。
說來,崇平帝繼位之初,也曾興過一次大獄,但隨著崇平帝逐漸掌控局勢,陳漢的錦衣府,這幾年重又人畜無害起來。
看著下方的眾臣,崇平帝面色沉靜,沒有人知道這位帝王在想什麼,沉吟許久,道:“錦衣外六所,也在改制,以應對虜戰事,縱無諸般不妥,也抽不出空暇。”
此言,算是把許廬的提議給否了。
許廬也不堅持,或者說他提出來,也只是試探,既是試探天子心意,也是在試探那位少年權貴得心志,如果生出專權之心,勢必應允下來,那時就是一條有死無生險路。
眾臣這會兒也暗鬆了一口氣,可一想起京察大幕拉開,心頭也蒙上一層厚厚陰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