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萊恩·施密特坦然道:“我那些都是老經驗了,現在世界已進入大資料的時代,一切以數字說話。秦院士你開創的利用資料大模型來分析預測天體物理學、全球氣候學的新時代,我覺得就非常好。如果沒有你,起碼我們都不會預知到未來四年後會有如此嚴重的大災難。哪怕不提這次的‘超巨型太陽風暴’預測,光是你在極端氣候的預測成果,也使我們奧大利亞受益良多,我謹代表我國民眾,對伱表達深切的感謝之意。”

一眾老前輩也紛紛跟著道謝,秦克自然不會居功炫耀,但布萊恩·施密特定下了這個基調後,又有愛德華·威滕串場,氣氛倒是其樂融融起來。

一番寒暄過後,便是慣例的相對輕鬆的學術交流環節。

這些老前輩們年紀都偏大了,尤其是年過八旬的老先生們,很多時候思維速度已及不上年輕時期,但經驗確實很豐富,對自研領域的研究也很深入,聊起來也能滔滔不絕。

但秦克擁有神級的物理水平與實力,不管談到哪個話題哪個領域哪個方向,他都能插上話,還能與對方相談甚歡,在肯定對方的研究成果的同時,也會基於直覺或者淵博的知識提出自己的見解。

總體來說,這次的茶話會很是順利。

各位老前輩也對秦克非常友善,尤其是在進行過愉快的學術交流,他們都被秦克那神級的物理直覺、物理知識量與物理水平所驚歎,讚不絕口。

他們說得最多的就是:“難怪希格斯教授稱你為‘活著的物理之神’,確實名不虛傳,了不起!”

確定了秦克的實力,以及毫無私念、一心只為了化解人類未來的大災難後,自感精力不濟的老前輩們,便作出了一個決定。

他們在這個“決策團隊”中只會起到一個提升威望,以及根據個人豐富無比的經驗提出部分建議的作用,平時不會輕易對秦克的決定提出異議,相反,他們將給予秦克最大力度的支援,以提高決策團隊的效率。

這個決定,使得“決策團隊”雖然對外名義是主要由一群德高望重的老前輩組成,實際最核心的決策人員依然是秦克。

其餘“年輕人”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比如寧青筠主要是助手作用,而數學方面同時精通二三十個方向的老陶,則充當秦克的數學助理,接手並處理一些需要運用資料分析、數學運算來輔助決策的工作,提高秦克的決策速度。60歲出頭的布萊恩·施密特、安德烈·海姆、梶田隆章等人也積極建言獻策。

正是得益於高效的團隊合作,使得“決策團隊”運轉良好,效率高得嚇人。

對此,一萬多名各國科學家其實也心裡有數,但“決策團隊”每天都能將170多份報上去的“當天討論成果”全部審閱完並返回讓人歎服的處理意見,不得不讓他們口服心服,也就預設了這樣的事實。

經過一個月左右的磨合期,這個超過萬人的龐大科研團隊順利地走上了正軌。

最讓這一萬多名眼高於頂的科學家們震驚與服氣的是,一個多月的時間,竟然沒人能從秦克編寫的第二版設計草案中挑出錯誤來。

可以說,秦克的整體構思是完全正確的,也是最可行的。

如此龐雜、涉及到數以百計的物理、化學子學科的設計草案,居然找不出問題來,這簡直匪夷所思。

這也使得秦克的威望與日俱增,包括麻省理工大學國家核電核動力小型化應用研究實驗室負責人塞恩斯·凱特利教授在內的各國頂級科學家們,都老老實實地按著“決策團隊”的指示——實際上是秦克的指示開展工作。

而且隨著“快中子增殖反應堆的小型化應用”“抗超高壓超高溫合金技術”“電磁多頻段複合同步消融技術”等頂尖的新技術在各成員國內進行了有限的技術共享,各國也感受到了這個全球大型專案裡夏國的誠意,在震驚於夏國竟已在這些細分領域取得如此厲害的突破的同時,也紛紛主動共享了“星球防護罩”專案所需要的一些重要技術。

說各國都如此無私偉大那是不可能的,但這本身就是一次“give”and“take”的全球科技大合作,在面對全球人類存亡的重大問題上,沒有哪個國家能置身事外。

而且“決策團隊”制訂了很公平的規則,各國為“星球防護罩”專案而掏出的技術都會記入“貢獻積分榜”中,拿出來分享的技術越高越厲害,獲得的積分就越多,就能查閱更多其他國家共享出來的高新技術資料。

在這樣相對公平公正的規則面前,各個科學家也願意拿出自己的研究成果,使得“星球防護罩”的設計方案不斷地填充上血與肉,從一個框架式的草案慢慢變得越來越細緻成熟。

其中22個關鍵技術攻關小組,也因為各國分享出來的技術,提前完成了技術攻關,轉變為“技術實施小組”。

估計最終詳細方案出來後,原本的79個“關鍵技術攻關小組”,只剩下30個左右了。

這無疑會極大地推進“星球防護罩”專案的實施進度。

……

對於秦克來說,除了充分發揮自己神級的數學與物理實力、宗師級的化學實力,以負責起“決策團隊”裡實際決策者職責外,還要想方設法地提升各種製造工藝、自動化和智慧化,以提高“星球防護罩”的興建與運轉效率。這是他下一步工作的重點。

&nbsp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