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克其實此前就有關注到北極冰川和凍土的加速融化問題及由此帶來的全球氣候變化。

北極的生態系統比較脆弱,氣候平衡系統卻意外地運轉良好,數萬年來都沒什麼變化,探險家們甚至能找到被凍結在凍土層下數萬年前的史前生物遺骸。

不過隨著人類社會的高速發展,人類的活動對這顆星球的氣候平衡系統影響越來越嚴重。

起碼秦克從手裡的龐大資料可以分析得出,溫室效應下,北極的平均氣溫逐年上升,雖然上升的幅度較小,但百年積累下來,也有接近2攝氏度的提升。

北極氣溫的提升,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海冰面積不斷減少,凍土層不斷融化,北極地區的生態系統也開始發生變化。以北極苔原帶為例,這裡過去只有苔蘚等植物生長,但是隨著近年來氣溫持續上升,北極一些苔原帶地區已經長出了灌木和綠樹,區域性地區甚至形成了小型的森林。

但凡學過初中物理的都知道,白色的冰面能反射陽光,但綠色的植物卻能吸收光線熱量,這也進一步推助了北極氣溫的緩慢提升。

那北極氣溫提升對整個星球的氣候平衡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

首先氣溫提升,北極冰層就會持續消融,會使得大量的淡水流入北冰洋及大西洋,最嚴重的後果就是使北大西洋暖流減弱甚至停止。要知道北大西洋暖流對北半球的氣候和海洋生態系統起到重要的調節作用,這股暖流一旦停止,北半球就會面臨頻繁而極端的氣候災害,比如持續的高溫乾旱。

其次就是會導致海平面的上升,這不僅直接威脅到沿海地區的居民和生態系統,還會引發更嚴重的自然災害,如颶風、洪災等。

秦克此前根據夏國與歐洲的氣候資料建立起“極端氣候災害預測大模型”,並經過推演預測得出兩個結論——今年夏天持續出現的高溫乾旱、“今年冬天將會是數十年來最寒冷的冬天”——當中就加入了北極乃至南極的氣候變化影響因子。

但根據以往的氣候資料,北極是不可能忽然出現驟然降溫、乃至於出現“蘑菇雲”這樣堪稱“罕見”的怪異天氣現象。

為了破解這個謎團,更為了確定是否真的會出現小冰河時期提前到來的惡劣後果,秦克在回到京城後就投入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到北極極端氣候的成因分析及對全球氣候的影響推演中。

不知只是秦克,寧青筠以及後來才加入團隊的陶折軒同樣全力以赴,團隊的研究用日以繼夜來形容絲毫不誇張。

9月30日的這天傍晚,秦克親自掛帥的“北極極端氣候成因分析及未來推演”課題團隊召開了一次最重要的成果分析會,參會的除了寧青筠、陶折軒外,還有來自清木大學流體力學實驗室的三十多名骨幹精銳,以及剛剛辦妥了入職清木大學手續的凱爾文·湯姆森教授。

老陶依然身在米國,他是以視訊會議的形式參會的。

而凱爾文·湯姆森教授是三天前才抵達夏國京城,清木大學已事先準備好了教師公寓,用於安頓湯姆森教授一家,他妻子的工作、兒子的高中都將得到妥善安排。

事實上所有加入秦克那個“全球極端氣候大資料高階分析團隊”的外國教授專家們,只要來夏國,都將會在清木或燕大任職,家人也由兩所學校協助安頓好,此外,這些外國教授專家們還將得到青檸科技發放的“特別津貼”。

光是這“特別津貼”就比他們在名牌大學當教授時的月薪還高,再加上在清木、燕大掛職的薪水,以及直接解決食宿問題,足夠讓他們全家在夏國過上衣食無憂的上流社會生活。

正所謂人手軟吃人嘴軟,且機會難得,所以湯姆森教授也顧不上旅途疲憊了,辦妥各種手續、安頓好家人後就找秦克報到。

秦克見到老朋友來投奔自然歡喜,當下也不客氣,考慮到“全球極端氣候大資料高階分析團隊”未正式組建,就先將湯姆森教授直接吸收進“北極極端氣候成因分析及未來推演”這個臨時團隊裡了。

湯姆森教授這兩天主要是熟悉資料與團隊,他工作極為認真投入,基本上已弄清楚秦克團隊在這個月來的工作內容及成果,秦克在開會時的講解他也能跟得上節奏。

“經過我們一個月來的研究,以及這一個月來米國氣象衛星傳輸過來的資料分析,我們基本上已摸清了這次北極出現的‘極端氣候現象’情況。”

“首先,確北極圈範圍內在近一個月內大幅降溫,其最低溫氣超過我們之前所有有記錄的資料。因為這次北極降溫太快,使得起碼有五百萬噸重量的冰晶氣團急劇上升,形成了‘蘑菇雲’,並從半空向四周冰原、冰川乃至是北冰洋、北大西洋擴散,進而導致包括北大西洋暖流、墨西哥灣暖流在內的幾支暖流直接消失,而東格陵蘭寒流、千島寒流、拉布拉多寒流等寒流的影響範圍變得更大!”

秦克指著地圖解說著,聲音凝重:“目前基本上已確定了,‘小冰河時期’將於年11月2日起正式降臨北半球,各個國家進入‘小冰河時期’的具體時間有所差異,但不會超過24小時。”

秦克的聲音讓會議室裡眾人的呼吸都沉重起來。

小冰河時期可不是鬧著於玩的。

雖然現代社會的科技昌明,抗災能力早已遠遠勝過三四百年前了,若真的開始進入小冰河時期,情況也不容樂觀,而且小冰河時期真的提前到來,原本秦克作出“明年夏天更加嚴峻的高溫乾旱”估計也要進行調整了。

秦克續道:“根據我們的研究發現,這次的‘小冰河時期’較之三百多年前那次‘小冰河時期’有相同點也有差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