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一章 是時候該團結更多的力量了!(第2/2頁)
章節報錯
……
秦克接到姜為先院士的電話時,正在施存遠教授的家裡作客。
他和寧青筠先是去冀州拜會過老師王衡老院士,然後才回到遠州。他們回遠州已有一週多了,每天的日子既輕鬆又忙碌。放假是不可能完全放假的,幾個實驗室,尤其是歐洲氣象中心那邊都需要他倆遠端指揮排程,晚上還經常要視訊會議。
不過能經常到親戚、長輩、以及的同學家裡串串門,聊聊天,曬曬娃,也是一件放鬆心情的樂事,反正秦克覺得連散發著炙熱氣息的空氣都透著活潑的因子。
大概這就是故鄉的魅力吧。
這不,今天他便與寧青筠帶著笑笑與錚錚去拜會施存遠老師了。
今年7月時施存遠正式退休,目前與老伴一起生活,他的孩子已成家,但還沒有孩子,倒不用他們操心帶娃的事,每天也就散散步、練習下東方培元法、翻翻感興趣的數學期刊,這小日子過得可比秦克舒坦多了,就是有點兒冷清。
除了沈鐵山、林海波等寥寥數位知交好友外,其餘人來串門拜會,多數也是看在他是秦克老師的身份上,以拉關係的社交應酬為主,頗讓施存遠厭煩。
所以當秦克與寧青筠帶著兩個小寶寶來拜訪時,施存遠倆口子才感到真正的歡喜,林海波教授與他的老伴也事先得到訊息,今天一起過來了。四個老人家逗弄著寧詠昔和秦君堯這個1歲3個月的小萌寶,樂不可支,客廳裡不時便傳出爽朗的笑聲。
秦克看到姜為先老師的來電時,示意寧青筠繼續陪著施存遠教授夫婦和林海波夫婦,自己則到了陽臺裡接聽電話。
聽完姜為先轉述杜長彬院士的話,秦克也暗暗心驚,沒想到之前忽略了的地震似乎也變得如此頻繁了。
想到那則來自遙遠平行時空的神秘預言裡提及過“第二徵兆”裡的描述——“淡水資源會成為重要的戰略資源,能源、糧食更是如此,大米的價格會比同等重量的金子還要貴……戰爭不斷蔓延擴大,疊加洪水、地震、火山噴發、海嘯、颶風等大規模、頻繁的氣象地理災害,世界60%的耕地已完全荒漠化,人類的生存條件變得極為艱難,人口銳減……”
顯然地震這些自然災害確實是與全球氣候的巨大異變有關!
秦克當即下了決定:“姜老師,您儘管答應下來,以後我們還要加強洪澇、地震、火山噴發、海嘯、颶風等方面的研究,與各個相關研究所達成深度合作關係是很有必要的。”
他又將與歐洲氣象中心的溝通結果也告訴了姜為先:“姜老師,歐洲氣象中心那邊也已答應下來了,他們將在兩個月內從歐洲尋找合適的研究精英,組建專門研究這些自然災害的團隊,與我們共同加強對這些災害的研究。如果我的猜測沒錯,這些自然災害都與目前的全球氣候異變有著極大的關聯,加大對這些自然災害的研究,說不定能幫助我們儘快找到全球氣候異變的根源。”
“行,我知道了。這邊與地震研究所的合作事宜,我和老郭會處理好,到時合作協議初步敲定下來後,我會讓躍峰發一份給你最終看看。”
聽著姜老師沙啞的聲音,秦克心裡既感動,也有些歉然道:“辛苦您了,姜老師,原本早就該讓您正式退休了的,結果現在我們跑回遠州休假,卻讓您和郭院士撐著場子……”
“真要我們這麼快退休,我們才不習慣。我們都是賤骨頭,忙了一輩子,心裡哪能完全放得下這麼多未解決的事情。”姜為先在電話那頭笑道:“不過你放心,自從練了東方培元法,現在我和老郭的身體比以前還好,再說了,我們也只是處理些行政管理方面的雜事,真正耗費精力心神的工作全都由你和小寧挑起來了。你們回老家放鬆放鬆是應該的,勞逸結合才是正理。”
又閒聊了幾句,秦克才結束了與姜為先的通話。
沒想到他剛收好手機準備往回走,手機又振動了起來。這回卻是微光彈出的提示訊息。
“秦克主人,目前查詢到一則最新的有關極端氣候的訊息。據奧大利亞氣象中心剛剛釋出的緊急通知,悉尼市在半個小時前遭遇了一場突如其來的極端冰雹天氣。這場巨大冰雹災害裡的降下冰雹,平均直徑在十厘米以上,最大的超過三十厘米,巨量的冰雹幾乎將這個城市掩埋,道路上積聚的冰雹厚達一米多,個別地方厚度超過兩米,當地農業、建築物、車輛等都遭受了較為嚴重的破壞,暫時能統計到的人員傷亡就已超過兩萬五千人,估計各種損失超130億澳元!”
秦克吃了一驚,在他印象裡,悉尼是典型的副熱帶溼潤氣候,溫暖而降雨較多,哪怕極偶爾下冰雹,也只是小冰雹,像直徑超過十厘米的冰雹,放在全世界都算少見,更別說超過三十厘米了,這早已超過世界紀錄了。
而且冰雹的生成需要大量的水汽和強大的上升氣流,往往只有夏天地面溫度很高的時候才能形成這樣的天氣條件,問題是現在悉尼正處於冬季,最低氣溫一般在2~9攝氏度之間,按理來說不滿足冰雹災害形成的條件。
顯然,現在極端天氣的變化越來越劇烈,而且很多以往的經驗都已不再適用。
秦克看向遠處正吐著炙人熱量的烈日,心裡清楚,隨著全球氣候異變的極端化,類似這場襲擊悉尼的巨大冰雹災害之類的非正常自然災害,只怕會越來越頻繁,也會越來越嚴重地威脅到人類的存亡。
不管是自己,還是這個世界,都要加緊聯合起來應對這樣的危機了。
是時候該團結更多的力量了,尤其是南半球的力量。
秦克想了想,對手機裡的微光道:“微光,撥打奧大利亞氣象中心的電話,我要與他們的首席科學家直接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