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青檸科技根據公司規模實力、技術水平、信譽文化等因素進行了嚴格的挑選,最終選出了十二家水務企業,負責在納木錯湖、色林錯湖、烏倫古湖、羊卓雍錯湖等鹹水湖興建淡水工廠,並陸續在明年1月之前完成了投產。

而清海湖鹹水淡化淨化工廠的“鹹水淡化淨化技術博物館”也在下半年建成,對外開放。無數來自世界各國的水資源研究團隊、科學家、相關企業,都聞訊趕來參觀,帶來了一波旅遊熱潮。

許多國外企業在參觀完後,二話不說便聯絡青檸科技,申請專利授權,這些都後話,在此先不細說了。

……

夏天的腳步在蟬鳴聲中匆匆邁動,時間來到了八月下旬。

秦克與寧青筠依然很低調地消失在媒體與公眾的視野之中,對外只是說在專心做研究,連CC1臺想請他們作個專題訪談都被婉拒了。

厄爾尼諾帶來的高溫熱浪以及極端乾旱災害依然在持續,讓生活在大地火爐中的人類苦不堪言,北半球各個國家都報道了“歷史最高溫被打破”、“最長無有效降雨天數紀錄被重新整理”之類的新聞。

各國都在為了抗擊高溫災害與乾旱災害而焦頭爛額,夏國因為最早在全國落實防災措施,又得益於四月時的連綿降雨,連西北地區也有清海湖鹹水淡化淨化工廠提供的淡水資源,此時損失相對較輕、應對也相對輕鬆些。

其次就是歐洲各國,因為歐洲氣象中心較為重視秦克的預警郵件,通知各成員國及早應對,損失也不算嚴重。

最慘的應該是應對遲緩的米國,停水停電事件在米國各地都時有發生,使得所有曾公開反對過秦克“氣候預測”的氣象學家們都被本國民眾罵了個狗血淋頭。

相對應的,是秦克在國際氣象學界的名望地位扶搖直上九萬里,大有“全球第一氣象學家”的聲勢。

就在這片火熱之中,瑞典的斯德哥爾摩大酒店,正舉辦著一場專題學術研討會議。

這場學術研討會議從七月底開始,已持續了近一個月。

最讓人驚訝的是,出席本次會議的人數多達一百五十人,當中的一百二十人,全是頂級高校的著名物理教授知名學者,以及頂級研究機構的著名物理學家研究人員,當中就有近四十名諾獎得主和大批沃爾夫物理學獎得主、物理突破獎得主、狄拉克獎章得主、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得主、古斯塔夫·赫茲獎得主。

不少物理學家都已白髮蒼蒼,久不在學術界露面了,此時卻坐在會議室裡,認真地翻看著厚厚的論文。

此外還有三十名來自數學界的頂級數學大師,人人幾乎都有能拿得出手的大獎,比如菲爾茲獎、阿亞爾獎、沃爾夫數學獎等。

可以說,這一百五十人幾乎代表著國際物理學界、數學界的中流砥柱,也是當今世界科技發展的關鍵力量。

而這一百五十人云集於此,研究的主題卻與當今世界討論得熱火朝天的“高溫乾旱災害”並無甚關係,他們主要討論研究的只是一篇名為《以全新型量子規範場論統一強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與電磁力的弦理論框架》的論文。

是的,這個學術研討會議,正是《自然·物理(Nature Physics)》的編輯部召集邀請CERN、IMU(國際數學聯盟)、IUPAP(國際純物理與應用物理聯合會)、ICTP(國際理論物理中心)派出的專家們,舉辦的主題為“強弱電三力統一及弦理論的驗證”的大型學術研討會議。

為了邀請到這麼多學術大牛,《自然·物理》的編輯部自然也付出了極大的代價。

但一切都是值得的,這場即將迎來尾聲的學術會議的最終討論結論,將會影響到國際物理學界的未來百年。

加州大學的陶折軒教授有些疲憊地揉著太陽穴,合上了那厚厚的論文,而他手邊的草稿紙,也早已堆成了小山。

“不愧是五位頂尖數學家聯手研究出來的成果,確實費腦細胞。”陶教授起身伸了個懶腰,臉上卻露出了舒爽的笑容。

又有什麼比將頂尖數學家的論文研究透砌,從中得到獲益良多更讓人感覺愉快的?

他看了看手錶的時間,今天已是最後一天了,大概馬上就要進行投票表決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