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六十一章 人類數學史上最耀眼的星辰,照亮數學未來的光芒!(第1/2頁)
章節報錯
到了下午14:00,顧伯鈞校長髮現自己似乎是有點多慮了。
秦克與寧青筠站到全球矚目的舞臺上,神色平靜,秦克還臉帶著輕鬆的微笑,讓顧伯鈞總不自覺地想著秦克曾創下過的無數奇蹟,半懸著的心便輕易地放了下來。
這個男生總有種一股神奇的力量,讓人覺得世上根本就沒什麼難題能難得倒他。
今天來到評審會現場擔任評委的,有愛德華·威滕、凱倫·烏倫貝克教授、邱老先生,而遠端的評委就更多了,包括非線性偏微分方程當代最權威的數學大宗師之一的皮埃爾·路易·利翁斯老先生,他的學生阿萊西奧·菲加利教授、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教授路易斯·卡法雷利、加州大學的陶折軒教授等,一共有26人,清一色的菲爾茲獎得主、沃爾夫獎、阿貝爾獎得主。
克雷研究所也派了三位數學專家親臨清木大學的現場。
為了驗證《楊米爾斯方程的質量間隙問題證明及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數學化解釋》這篇註定會深遠影響到數學界以及物理界的偉大論文,IMU國際數學聯盟以及克雷研究所,可謂是擺出了最豪華的陣容,光是請動這些大師們擔任評委,花銷就不會是個小數目。
秦克這邊,他的爸媽、妹妹、外公,老師王衡老院士、姜為先院士,田劍蘭院士、鄧弘國教練、施存遠教授、林海波教授,還有陳立成教授、郭維陽院士等熟人,他和寧青筠的24個研究生當然也一個不落全都坐在觀眾席,圍觀自己導師輝煌耀眼的時刻。
盧斯蘭·貝克滿眼都是羨慕的小星星:“你們說,我們以後有沒有機會站到這樣級別的國際舞臺上作學術報告?”
江小胖攤攤手:“咱們的導師水平多高啊,咱們再不濟,也比別人站到更高的起點上,想站到國際舞臺上應該不難做到,但想站到克哥和嫂子這樣全世界關注的最高階舞臺,我看沒啥機會。”
梁紹平握緊拳頭:“我的目標是能站到IMU的報告舞臺上,30分鐘的報告也行。”
花滿亭心態最好:“我沒你們這麼高的追求,畢業後我和璇姐姐能留在克哥的實驗室工作就行。”
盧斯蘭·貝克問不怎麼說話的李向學:“向學,你呢?”
“和花滿亭一樣。”李向學還是像以前那樣言簡意賅,他的性格已沒那麼彆扭了,強迫症也有了好轉,只是依然不擅長與人交際,不愛說話。女生組的劉紅蘭對他有點意思,他卻從沒任何的親近之意,唯獨對著秦克時會露出笑容,也打定主意畢業後就到秦克的實驗室裡工作,眾人甚至開玩笑:“伱這小子該不會是彎的吧?”
對此李向學只說了一句:“克哥就像我親大哥一樣。”
大概對於這個從小就缺乏友情,缺乏親情,缺少長輩交懷、性格彆扭的男生來說,秦克確實是他憧憬著的兄長模樣,他願意追隨秦克的腳步也就不足為奇了,何況他那位已再婚的父親給他的財產夠他揮霍兩輩子了,他這輩子根本就不用為錢財發愁,只需要埋頭到喜歡的學術難題研究中,讓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實就行。
餘敬林聽著眾人的對話,嘆道:“你們很幸運了,碩博連讀,能跟隨兩位院士學習五年零三個月,我只剩下兩年零三個月了,真是不捨得。”
同為博士生的巴達茲·沙弗爾、蔣志祥、阿什麗·凱達、湯曉園、阿麗安娜·溫特斯等人都認同地點著頭。
餘敬林這些博士生是真心想多跟著秦克、寧青筠這兩位導師學習些時間的,這段時間的求學讓他們收穫滿滿,每天都能感受到自己的進步。
但秦克給他們定下的規矩還是很嚴格的,想提前畢業可以,達到設定的畢業條件就行,但不允許延期畢業,到三年期限未達到了畢業條件的,頂多可以寬限一個月,如果過了寬限期還沒能取得滿足畢業條件的學術成果,不好意思,哪裡來就回哪裡去,至於畢業證和學位證就不要指望了。
所以想透過延期畢業跟著兩位院士多學習一段時間是不可能的了。
“噓,要開始了,先認真聽報告吧。這樣的機會非常難得。”孫秀婭做了個噤聲的動作,大夥兒便安靜了下來。
這次的報告會兼評審會還是一樣的流程,前面兩個小時是專題報告時間,後面的一個小時是評審時間。
因為寧青筠不能消耗太多的心神,所以講解報告環節由寧青筠來負責,後面最費腦細胞的評審環節由秦克來負責,此外秦克還負責講解報告環節的英文翻譯。
寧青筠站在講臺後,高高的講臺擋住了她的小腹,光是從正面來看,寧青筠與未懷孕前的少女時期幾乎沒任何變化,依然是那樣的清純動人,光芒萬丈,引得直播間裡的彈幕麻麻密密,全是“好美啊,寧院士”“美貌與智慧並重,無雙女學神”之類的驚歎評論。
至於報告的內容,超過95%的觀眾都完全聽不懂,但剩下的那不到5%的觀眾卻聽得無比認真。
《楊米爾斯方程的質量間隙問題證明及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數學化解釋》的難度很高,能靠自己反覆鑽研、翻閱參考資料來讀懂的人不超過千人,多數的數學家與物理學家都存在著大堆未想通的問題。
而這些困擾著他們許久、甚至讓他們茶飯不思的問題答案,就在寧青筠的報告裡,他們怎肯有半秒的分神,而錯過這樣珍貴的機會?
寧青筠的報告確實也沒令這些數學家、物理學家們失望,她早早就令微光在網上搜集過arXiv和各個主要論壇、社交平臺裡有關反饋和留言,將有人提出來過的疑問,以及論文裡的難點,都逐一掰開來,在報告的過程中細細進行講解。
這使得真正具備話語權的學術圈對本次的專題報告會讚不絕口,對寧青筠的評價更是直線上升,很多人表示“非常精彩的報告”,“寧院士的學術水平高得嚇人”,“會反覆看影片回看,直到完全弄懂這篇偉大的論文為止”……
時長為一個小時的評審環節也沒遇到什麼挑刺的評委,每位評委逐一提問後,便是集體表決,一致透過了這次論文的評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