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遠州研究中心的主要工作重心都放到了“清海湖鹹水淡化淨化一體化技術方案”上,大多數有關效率與效果的技術難點都已突破,目前的難點在於“降成本”,必須在保證質效不降低甚至有所提升的前提下,努力實現成本的降低,儘可能地提高市場競爭力與推廣的難度。

秦克花了不少心思在遠端指導上面,畢竟這套技術方案一旦成形,是可以直接套用到條件類似的裡海、死海、大鹽湖、艾爾湖,以及夏國國內的納木錯湖、色林錯湖、烏倫古湖、羊卓雍錯湖等鹹水湖,有效地利用起這些鹹水湖來增加淡水資源、食鹽及有機化學肥料,提升糧食產量。

而且時間緊迫啊,根據秦克最新的預測模型顯示,今年六月、甚至極可能是五月下旬開始,為此秦克早早就聯絡了楊承科伯伯,提前申請用地、興建鹹水淡化工廠的廠房,建立水管網路,連線到西北地區的主要供水管網當中,還提前採購了大批的裝置,運往廠房裡,為的就是在最終的“清海湖鹹水淡化淨化一體化技術方案”出來後,能在兩個月正式投產,為陷入淡水危機的西北地區提供足夠的生活與工業用水。

此外,藉助“厄爾尼諾防災應對指揮中心”,在夏國裡推進落實各項防災事務,避免夏天時的旱災造成太過嚴重的財產人員損失,也是當前最緊急的事。

相較而言,核汙水的淨化研究反倒沒那麼緊迫了。

核汙水早已排放,開始流向全世界的海洋,在無法制止源頭的情況下,這種排放還會持續30年至50年。

如果秦克不能制止氣候異變的全性大災劫,“第一徵兆”和“第二徵兆”先後出現,到30年後世界都快要毀滅了,人類的數量銳減到不足萬分之一,誰還顧得上理會大海里的核汙水對海洋生態造成的危害和破壞?

所以對於秦克來說,阻止氣候異變的大災劫才是真正要全力以赴的大目標,而在糧食危機基本上化解的情況下,即將到來的淡水危機自然而然成為了迫在眉睫最需要解決的難題。

不過哪怕相對不緊迫,秦克也沒輕視核汙水的危害,核汙染水裡含高達64種核放射性元素,並且七成以上都是超標的,ALPS多核素去除裝置難以完全處理掉,這些放射性元素進入海洋環境生態以後,氚帶來的危害可能還不是最大的,碳14、碘129、鍶90、鈷60才是對人類、對海洋生物影響危害最大的存在。

碳14的半衰期約5370年,碘129的半衰期更長,約1570萬年,尤其是碳14會在各種海洋生物、包括魚類的體內聚集,碳14聚集的丰度或濃度可能是氚的50倍,這些進入人體的放射性物質,會在人體內繼續發射多種射線引起內照射,引發各種疾病和基因突變並且遺傳。

不過當今世界還沒有合適的方法能將放射性元素轉化為無害的元素。

目前處理核汙水、核廢水的方法,無論是化學沉澱法、離子交換法,吸附法、蒸發濃縮等,都是儘可能地濃縮放射性元素,將之液化、固化或者吸附後進行物理封存,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對於環境的汙染。

面對核汙水擴散到整個海洋,這樣的方式方法無疑都失效了,哪怕能在人類的進水源進行過濾,但海洋生物受到的核輻射卻不可避免,放射性元素還會在它們的體內堆積,最終還是會危及人類本身。

此時秦克就與寧青筠坐在流體力學實驗樓一樓的會客廳裡,接待著燕大物理學院的杜鑑章院士及其帶來的兩位研究生。

杜鑑章院士是原子物理方面的專家,今年才42歲,算是非常年輕有為了,而且他能這麼年輕評上院士,與秦克、寧青筠沒參與兩年前的院士評選、騰出了兩個名額有著頗大的關係,所以杜鑑章院士對於秦克二人還是很有好感的,這次燕大那邊便選了他來配合秦克二人進行核汙水的淨化研究,再加上清木大學這邊安排的原子物理專家紀興明院士,算是組成了一個科研小組。

為什麼不安排核物理方向的院士?因為這些核物理方向院士都各自帶隊在攻關類似的核汙水淨化研究課題,自然沒時間精力與秦克二人合作了。

相對而言,原子物理與核物理研究的方向在細節上雖然有所不同,但總歸是接近的。比如核物理是研究原子核性質的物理學分支,包括放射性衰變、核裂變、核聚變以及原子核模型建立等,目標是研究清楚原子核內部的結構和物理反應;原子物理學則是研究原子的結構、運動規律及相互作用的物理學分支,著眼的是原子級別的物理規律,包括電子走向和原子離子化,以及不同原子的光譜等。

從秦克的角度來說,其實他更傾向於選擇量子物理甚至是粒子物理方向的院士來合作。

因為他認為想解決這個核汙水的問題,從無論是原子物理還是核物理,都還是太“宏觀了”,屬於經典物理的範疇,只有從量子物理乃至粒子物理的角度,才能尋找出轉化放射性元素、將之真正無害化的方法。

可惜的是,在量子物理與粒子物理方向上,國內實在找不出比他自己更優秀的物理學家了,畢竟想真正成為量子物理與粒子物理的大宗師,在數學的群論,線性代數,微積分,尤其是規範場論上都要有極深的造詣才行,國內在這方面的割裂程度還是較深的。

幸而他家裡還有愛德華·威滕這樣的粒子物理大師在,便退而求而次,選擇了原子物理的院士進行合作。

杜鑑章院士與紀興明院士背後都有自己的團隊,主要負責帶隊協助完成他和寧青筠提出來的實驗方案。

寒暄過後,杜鑑章院士從身後的研究生手裡接過一個加密行動硬碟遞了過來:“秦院士,這些就是我們燕大有關放射性元素的所有研究資料與資料。”

秦克雙手接過,鄭重道謝:“謝謝杜院士,也感謝燕大的鼎力支援!”

這些資料可謂是無價之寶,雖然大多數人都不懂得如何利用,但秦克最擅長的就是資料分析,從裡面找出最有用的資訊了。有了這些資料,他起碼能省下十年八年的研究時間。

此前秦克已從紀興明院士手裡拿到了清木大學所有與放射性元素有關的實驗資料與研究資料,再加上燕大的這部分,基本上已算是掌握了國內高校裡相當一部分的放射性元素研究成果了。

這些研究資料換了別人想拿到是千難萬難,但秦克開口就不一樣了,無論是清木大學還是燕大,都是一路綠燈,還是由兩位院士親自送上門來的。

當然,送個行動硬碟用不著院士,杜院士主要是想來與秦克寧青筠熟悉熟悉,畢竟這兩位年輕院士今時今日的超然地位,可不是同為院士就能親近結交的。

與杜鑑章院士暢談了大半個小時,彼此都瞭解對方在專業領域的水平了,才依依惜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