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現在年輕人當中誰的名氣最大,誰的風頭最勁,那秦克與寧青筠必定居於榜首,那些流量小鮮肉、小花們還要不斷絞盡腦汁製造些緋聞來刷存在感,而秦克、寧青筠根本就不用刻意刷,但凡有關他們的訊息,一定會在網上以最快的速度傳播。闌

此時距離他們博士畢業論文巨大價值引起的全民熱議還沒完全消散呢,科研界學術界都在悄悄羨慕地提起這兩個出類拔萃的最年輕一級正教授,媒體更是將兩人視為關注的焦點,但凡有些風吹草動都恨不得大肆深挖報道,以吸引眼球增加流量。

所以當「秦克與寧青筠研究出了一種劃時代的偉大新型農作物」的訊息出現後,幾乎像長了翅膀般,短短兩三個小時就在網路上傳開了。

但神奇的是,明明是與農作物有關,訊息最初的出處不是種子學界,也不是植物學界,而是從防沙治沙的專家教授群體裡傳出來的,說是他們原本還在開會,結果上頭臨時宣佈會議中止,並通知7月23日下午,將會在京城召開大型會議,由清木大學一級教授秦克、寧青筠作專題報告,兩人會在該會議上發表一種最近研究出來的、劃時代的新型農作物。

而且這個會議,還要求全國各地所有的防沙治沙專家教授,以及收到邀請的種子學界、植物學界、數學界、計算機程式設計方面的著名專家教授都必須來參會。

眾人對秦克與寧青筠研究了新的農作物種子,並不覺得奇怪,畢竟他倆研究出了包括新型西紅柿在內的十幾種種子培育專利技術,但這明明是農作物的專題報告,讓種子學界和植物學界參會也就罷了,怎麼還拉上了數學界、計算機學界甚至是防沙治沙的專家教授們來聽這報告?

不少身在外地的專家教授們一邊嘀咕著一邊不得不放下手頭上的課題專案,急匆匆地訂機票高鐵票。

各大媒體更是聞風而動,四處打聽。闌

不知道是上頭有意放出風聲,還是媒體神通廣大,居然真的在幾個小時內便打聽到許多重磅的訊息,並迅速報道了出來。

最先曝光的是會議的主題——《計算種子學與「完美型沙漠紅薯」》。

有關計算種子學的訊息曾在兩年多前轟動一時,那次秦克在種業協會的年度大會上,以數學推匯出DNA突變的結果,揭露了顏福龍教授報告中故意犯下的不誠實錯誤,一鳴驚人,然後寧青筠登臺,代表兩人作了題為《計算種子學》的報告,更是引起了種子業界的轟動,一時洛陽紙貴。

當時幾乎所有與會的專家教授都曾表示過,這個「計算種子學」雖然還有許多不完善之處,但極具創意,未來前景遠大。據說不少農業大學還為此成立了專門的專家團隊,研究這個「計算種子學」如何應用,如何發展。

可惜從那次之後,秦克和寧青筠再沒有作過相關的報告,也沒發表過相關的論文,種子學界的專家教授、研究人員們折騰了幾個月,發現繼續深入研究的難度實在太大,超出了能力範圍,只得紛紛放棄了。

而在此之外,秦克與寧青筠在數學上接連攻克包括冰雹猜想、哥德巴赫猜想、黎曼猜想在內的世界級難題,還拿到了菲爾茲獎,所有人都以為他倆把心思全放到了數學上,這個「計算種子學」早就丟下沒再研究了,許多教授,包括清木大學生物系的向守謙主任在內,都對此極為遺憾。

誰會想到,時隔兩年多,「計算種子學」這個已失去熱度的詞,又再次與秦克、寧青筠綁在了一起,出現在眾人眼前?闌

而且這次還有一個「完美型沙漠紅薯」的新物種!

難道這就是傳聞中那劃時代的偉大農作物?沙漠紅薯是指能在沙漠裡種植還是啥意思?

未等關注此事的人討論出什麼結果,神通廣大的媒體在當天

凌晨時分便揭曉了答案。

而且釋出這個訊息的還是國內最大型、最有影響力的《夏國學術報》!

「本報訊今天,一條有關秦克教授與寧青筠教授研究出新型農作物的訊息引發關注,本報記者從國家專利技術管理部門獲悉,該部門確實已收到了一份名為《一種適應在半沙化地區種植的完美型紅薯雜交培育技術》的專利申請,並已透過了受理、初審環節,於今日凌晨0:00正式進入公佈環節,由公眾進行異議審查,並進入臨時保護狀態。」

「本報記者登入該部門的網站,在指定模組查詢到了這份專利說明書的概述扉頁,證實該專利的權利人正是秦克教授與寧青筠教授,而根據扉頁裡資料顯示,名為「完美型紅薯」的新型農作物各方面的資料遠遠超乎想象,如果屬實,稱為之「劃時代的偉大農作物」實在並不誇張,它的特性具體如下:……」

《夏國學術報》這篇通訊稿釋出於凌晨0:05,距離秦克寧青筠的專利技術進入公佈環節只過了五分鐘,而且很詳細地介紹了「完美型沙漠紅薯」種種超乎尋常的特性、生長資料。闌

此時已是大多數人都已睡著的時候,但《夏國學術報》的粉絲過億,話題又涉及秦克和寧青筠這兩大明星學神,立刻便引起了夜貓子網友們的極大關注和瘋狂轉發,不知道多少人@秦克和@寧青筠求證,更多的人是直接湧向專利技術管理部門的網站印證。

驚人的訪問量很快就令專利技術管理部門的網站陷入了崩潰狀態,再無法訪問。

幸而已有手快的網友開啟了連結,將網頁的內容截圖放到了圍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