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克點頭道:“一個多月前我們就收到邀請函了。是下週一吧?您也一起去?”

秦克和青筠對於拿獎早已沒太多興奮的感覺了,不提克拉福德獎、數學突破獎、菲爾茲獎這樣的國際大獎,光是近半年來國內的獎項就拿到手軟了。

ali達摩院的“青橙獎”、求是科技基金會的“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夏國科技協會的“青年科技獎”、夏國青聯的“青年科學家獎”、夏國時報的“夏國最具影響力年度人物”、夏宣部的“夏國優秀青年榜樣”……半年時間收穫了大大小小共計十九個國內獎項,可謂是風光無限。

如果不是這些獎項絕大多數都是由頒獎機構親自送到清木大學,秦克和寧青筠怕都沒時間去領這麼多獎。

但這些國內獎項,都遠比不上國家科技大獎來得重要。

國家科技大獎是國家級的大獎,由夏國頒發,這意味著學術科研成果得到國家的承認,所以是國內科研界學術界最為重視的學術榮譽。

國家科技大獎包括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和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這樣的終身成就獎基本上只會頒給年老德昭、對國家科研事業作出巨大貢獻的老科學家、老院士們,一年最多隻有兩名候選人能獲獎。

比如今年71歲、秦克的老師姜為先老院士,就獲得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提名,而這已算是比較“年輕”的提名候選人了,大多數候選人都在80歲以上,90多歲候選人也不是沒有。

其次就到國家自然科學獎,只獎勵在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等基礎研究和資訊、材料、工程技術等領域的應用基礎研究中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的學者,分為一等獎和二等獎。

由於最高科技獎的特殊性,自然科學獎就成為了中青年乃至絕大多數70歲以下學者、科研人員最渴望獲得的學術榮譽,競爭極為激烈。

尤其是一等獎,每年名額很緊張,一般只頒一個,兩個名額都屬於極少數特例了,而且評選嚴格,寧缺勿濫,有五六屆因為沒符合條件的專案人選,直接就空缺了。

所以能拿到自然科學獎的一等獎,是國內學術界最頂級榮譽了。

自然科學獎之後就到了技術發明獎,它主要是獎勵運用科學技術知識,對產品、工藝、材料及其系統等作出重大技術發明革新的科研技術人員。

秦克和寧青筠在高三那年,研發了青檸作業系統、為國家第一套完全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國家作業系統立下了汗馬功勞,原本也是能獲得這個國家技術發明獎的,但因為年紀、環境等種種因素限制,最終改為了“國家青少年科技創新獎特等獎”。

至於科學技術進步獎授予在應用推廣先進科學技術成果、完成重大科學技術工作計劃、專案等方面作出突出貢獻的科研技術人員,是一項覆蓋面廣泛的科學技術獎,較之發明獎相對低一級別,畢竟從國外引進技術進行消化吸收並推廣,也能獲得這個獎項,原創性要求沒那麼高,在國內學術界的地位自然就遜色於自然科學獎和技術發明獎了。

而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是給國際友人和國際組織準備的,就不細提了。

從往年的頒獎數量就可以看到幾個獎項之間的分量差別了。

一般最高科技獎02個;國家自然科學獎的一等獎0至2個,二等獎40至50個;技術發明獎的一等獎2至3個,二等獎50至60個;技術進步獎的特等獎1至2個,一等獎10至20個,二等獎100至150個……

據網上傳聞,秦克和寧青筠的青拔專案“冰雹猜想的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同時被提名為本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專案。

尤其是秦克兩人拿到菲爾茲獎後,許多網友都覺得他們拿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是板上釘釘的事。

菲爾茲獎都拿到了,國家好意思不給個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不過傳聞只是傳聞,這次秦克和寧青筠收到的是參加頒獎大會的邀請函,上面並沒有寫明兩人有沒有獲獎,會獲得什麼獎項。

“我也有邀請函,不過我只是觀禮嘉賓。而你們是去領獎的。”郭維陽院士笑著感嘆道:

“後生可畏啊,我當初拿到國家科技進步獎時,已35歲了。不過與你們不能比,畢竟你們可是在20歲就拿到了菲爾茲獎。”

他看向兩人:“我和老薑、還有田劍蘭院士,你們的王衡老師,都聯名推薦了你們成為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的候選者,至於能不能拿到不好說,不過你們拿到二等獎是十拿九穩的了。”

郭維陽當然也聽到網上的傳聞,但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從來都只頒給應用研究領域,秦克和寧青筠的成果幾乎都集中在數學的基礎理論方面,這就添了許多的變數,誰也不知道上頭會不會為秦克兩人破例。

而且他的訊息靈通,知道不少老一輩或者是出於忌憚,或者是妒忌,都不贊成早早給秦克兩人頒發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他們以“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為藉口,說秦克和寧青筠現在年紀輕輕就拿到了菲爾茲獎,受到全國媒體的反覆曝光與捧殺,在這樣的情況下,再給兩人頒發僅次於最高科學獎的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那會不會推波助瀾,導致“傷仲永”的故事發生?

但也有力挺秦克二人的老前輩們,認為對於這樣的天才學者就應該特殊對待,不能讓他們寒了心。

總而言之,現在為了秦克和寧青筠拿一等獎還是二等獎的事,已吵得不可開交。姜為先老院士出差了近一個月,可不只是出差那麼簡單,也是在借工作之餘,努力聯絡各方面的好友關係,為兩個弟子爭取資源,提高拿到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的機率。

同樣的,王衡老院士也不顧年老體弱,悄悄來到京城拜會了不少大人物,也是為了兩個弟子造勢。

當然,這些事都沒公開,郭維陽自不會和秦克他們細說,平添兩個學生的煩惱。

郭維陽溫言勉勵道:“總之,不管今年能不能拿到一等獎,等你們真能破解掉ns方程,對國家的流體力學會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到時這一等獎肯定會落到你們頭上。”

秦克笑笑:“我們一定會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