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拉的末日》只是著重於拍攝在伊的平民,對戰爭的描繪非常有限和隱晦,而這部《攝氏911》則幾乎將老美的底褲全部扒拉下來,一絲不掛地呈現在所有人的面前,伴隨著這部《攝氏911》在戛納首映,老美的現任被很多媒體抨擊和咒罵,民意一度跌至上任的最低點,甚至大範圍內出現了抗議聲和聲討。

今年的戛納壓抑且窒息的氛圍基本上全部都來自於這部電影。

在這部電影首映的幾天後,甚至各國的電影人覺得邁克爾.摩根大概活不過頒獎典禮,甚至預測他走上臺,領完獎,甚至都沒領獎就會被槍擊。

當然,導演邁克爾.摩根完全不在乎這些東西。

藝術家們都很狂熱,特別是對他這種骨子裡就滲著偏執的藝術家來說如果能真的死在舞臺上,那他絕對能名垂青史。

二月二十四日。

邁克爾.摩根終於見到了心心念唸的周洋了。

他在克里斯蒂安的口中,已經不知道聽過多少次關於周洋的傳奇故事了。

故事裡的周洋,充滿著睿智、機警、偏執且狂熱……

藝術家們都很孤獨,猶如一頭孤狼一樣永遠生活在無人知曉的角落裡,但他們同樣需要認同和同伴。

他覺得周洋應該也是這樣一個人。

一個鬥士、一個英雄!

第一眼見到周洋的時候邁克爾.摩根心中其實很驚喜。

那個東方導演彷彿沉浸在自己世界中一樣,面對自己的時候沉默寡言,長相英俊,但透露著一股冷峻的肅殺感,而且跟自己一樣不喜歡記者的過分採訪和關注,風衣將他包裹得分外緊實,彷彿隔著兩個世界,本能地抗拒著外面的記者們。

他很少聊電影。

面對自己的時候,也只是點頭致意,一起吃飯的時候,將盤裡的菜吃得乾乾淨金,猶如清洗過一般的乾乾淨淨。

吃完飯以後,禮貌地謝絕自己和克里斯蒂安、甚至是主席斯蒂夫.費雷斯的邀請躲在房間,甚至連《掙扎》的放映廳都沒去過,更不接受任何記者任何名義的採訪。

“他不喜歡人多的地方、更多的時候,他喜歡獨處,當然,他的性格很多變,有時候對血腥很狂熱,有時候又覺得噁心,他很討厭採訪,至少在我認識他的時候,他從未主動地進行採訪過,他骨子裡的性格其實是非常偏執,當然,他的性格也非常古怪,似乎一直在壓抑著不能的暴力傾向……”克里斯蒂安喝了一口茶,看著戛納外面的夜色繚繞。

“我覺得他更像是個敏感的,孤獨的黑夜行者……”主席斯蒂夫.費雷斯並沒有因此而反感,心中感慨了一句:“這讓我想到了曾經年輕時候的自己……”

“我倒覺得他是一個驕傲的人,跟他吃飯的時候,我感受到一絲他骨子裡的傲氣,他似乎看不起任何人……”邁克爾.摩根點點頭,他深以為然。

……………………

“老闆,克里斯蒂安先生邀您一起吃晚餐,您過去嗎?”

“不去。”

“哦,老闆,還有,攝影家卡梅倫先生希望能拍一張你的照片,方便拍攝嗎?”

“算了吧。”

房間裡,許梅點點頭,隨後離開。

而周洋則是看著窗外,目光復雜。

他並沒有看不起任何人。

他只是單純得覺得應該和這些人保持距離,保持得越遠越好。

他見到了克里斯蒂安,覺得克里斯蒂安相比之前似乎更加狂熱,言論中充滿著各種危險的言論,聽得周洋脊背發涼。

克里斯蒂安在飯桌上,聊著當下的老美,聊著民眾,跟著批判,甚至還拍起了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