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柱不在西安的時候,陝甘各地鬧得沸沸揚揚,不可開交。

足足鬧騰了一年的時間,玉柱才巡視完陝北各地,回到了西安。

剛一見面,李賀園就說:“回王上,綠營兵鬧得太不像話了……”

玉柱擺了擺手,說:“那些個兵痞,能做什麼好事?”

“唉,陝西的西邊,少了一半的人口,真的是慘不忍睹啊。”李賀園心有不忍的發牢騷。

玉柱深深的看了眼李賀園,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後患無窮的道理,李師兄還是不懂啊。

不過,不怕不懂,就怕亂插手。

等待的這幾個月,東南和中原的糧食,源源不斷的運輸進了陝甘各地

這個時候,玉柱正式下令,開始西征。

六萬武裝到牙齒的新軍,沿著渭水水陸並進。

大軍所到之處,綠營兵都由朝廷的經制軍,變成了半農半兵的屯墾兵。

玉柱也沒有虧待他們,每人分地一百畝,種子和農具免費發放。

雖然不能回中原了,但是,分了這麼多的地,綠營兵終究還是佔了大實惠。

即使一小撮綠營兵起來鬧事,也很快被鎮壓了下去。

玉柱帶兵一路往西走,一邊收拾殘局。大軍走走停停,看似行動異常緩慢。

實際上,解決了西北的胡人做亂的根源問題,善莫大焉。

大軍沿著渭水抵達了甘肅的鞏昌府後,三十萬胡人和十萬綠營兵,又變成了挖渠工。

因為,洮水的支流東崤河,其適合通航的河段,距離渭水的最近距離,僅為五十里地而已。

四十萬人,開挖五十里的小運河,絕對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因為,一旦挖通了洮水和渭水,從中原來的糧食,就可以在翻過潼關之後,走水路,徑直抵達蘭州城下。

而且,連通了洮水和渭水之後,從西安坐船,也可以經過湟水,直接到達西寧。

小小的五十里運河,便可連通陝西、甘肅和青海,玉柱怎麼可能不挖河呢?

而且,從蘭州走水路,可以經湟水,進入水量豐富的大通河,直到西寧府西邊的景陽堡。

比較有趣的是,從景陽堡再挖一條十里的運河,便可連結大通河和野馬河。

野馬河匯入黑河之後,這就意味著,大軍的糧船和兵船,可以徑直抵達肅州城下了。

肅州,即今酒泉市也。

玉柱這次非要親征大西北,說白了,就是衝著這幾條人工運河來的。

他如果不親自來督陣,西北的官僚們,就敢花十分的錢,只辦半分的事兒。

幸好沒有廢除徭役啊,不然的話,使用幾十萬民夫,花的銀子就海了去了。

不過,修運河,戰時可以運兵運糧食運武器裝備,和平時期,照樣可以走商船嘛。

商船載貨量大,運輸成本小,可以幫著平抑整個陝、甘、青三地的糧價和物價。

三條長短不一的運河,確實是大手筆了,也是妥妥的公益工程。

要想富,先修路,這句話落到西北地區,就變成了若想富,先修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