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國書院,優先招收有童生資格的年輕人,也就是識字的年輕人。書院的待遇,除了包食宿、包衣物之外,每月還有二兩銀子的零花錢。

要知道,這年頭的秀才,即使辦私塾教書,每年的束脩也就是十兩銀子上下。

實際上,強國書院就是老技校和老中專的翻版罷了。

玉柱小時候,家裡真窮,又很會讀書的學子,很多都選擇了讀中專或是技校,而不是讀大學。

因為,讀中專和技校,不僅免學費、包分配工作,每月還發給零花錢,可以極大的減輕家裡的經濟負擔。

在那個極度欠缺知識的年代,中專生享受的待遇,比後來的碩士生還要優越一些。

現在的碩士生,不包分配工作,畢業後還需要自己去考編制。

當時的中專生,只要畢業了,就有幹部編制,徑直拿著派遣證去單位報到。

在大沽口處理完了手頭的雜事之後,玉柱帶著109341部隊,坐船經海路,從松江府逆長江西進,直抵武昌城下。

時隔數年後,南都武昌府的狀況,發生了翻天覆地的驚人變化。

武昌府的城垣,被擴大了何止五倍?

由於是先規劃,後建設的緣故,玉柱的皇宮正好位於武昌城外的郊區,並涵蓋了東湖岸邊的整個梅園。

嗯,玉柱住得很舒服的梅園,以後就是皇帝的御花園了。

為了不影響都城內的交通,玉柱的新皇宮,就建在了湖邊。

就在皇宮的附近,幾乎全是朝廷的官署,及住宅區。

這就相當於,在武昌的郊外,另建了一座新城。新城裡邊,主要是朝廷的各種官僚機構,及官員們的住宅。

這就在最大的程度上,避免了衙署太過分散的格外擾民。

如今的規矩是,官員出行,鳴鑼開道,驅散閒人。

這麼多朝廷的官僚,聚集到武昌府城內,焉能不擾民?

再臨武昌之時,風景如畫的梅嶺二號,理所當然的成了玉柱的駐蹕之所。

這一次來武昌之後,短時間內,玉柱不打算走了。

所以,全班軍機大臣,內閣大學士們、軍方的統帥機構,以及六部的實權尚書們,也都跟著來了武昌。

關於遷都的事,玉柱的態度之明確,誰反對,誰就馬上下臺走人。

如今的北都,除了缺水之外,還有一大弊端,即:大型海船隻能靠港大沽口。

從大沽口到北都的朝陽門外,還有兩百里地。

這就在無形之中,增加了都城內部的運輸成本。時間一長,消耗必大。

與此相反,武昌府完全沒有缺水的問題。別說千萬級的住戶,就算是都市圈的人口過了億,也不可能缺水。

更重要的是,大型海船,可以從長江入海口駛上來,直達武昌的碼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