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4章 崛起之勢(第1/3頁)
章節報錯
就在新高爐誕生之後的第四天,從英國沃特利鍛造廠引進的兩套全新鍛造裝置,透過海路轉河運,抵達了灤州。
全新鍛造裝置的功能是重新熔化鋼坯,對它們進行錘擊以去除爐渣,從而生產可鍛鐵。
這種可鍛鐵,因具有一定的塑性和韌性,所以俗稱瑪鋼、馬鐵,又叫展性鑄鐵或韌性鑄鐵。
玉柱原本就是鋼廠的高層,他自然心理有數,鍊鋼的基本任務是:脫碳、脫磷、脫硫和脫氧,去除了有害氣體和各種雜質。
鍊鋼廠的發展方向,就是不斷的透過提高鍊鋼溫度,調整成分,透過供氧造渣、加合金、攪拌升溫等手段,達成“四脫兩去兩調整”的目標。
英國人只肯給0.5噸的鍊鋼爐,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玉柱捨得對洋人鍊鋼工程師們,持續性的砸大錢。
實驗虧了,都是玉柱為發展科教興國的戰略,應當付出的成本。
實驗成功了,洋人工程師獲得鉅額的英鎊,玉柱收穫了實實在在的科技進步。
這不是雙贏,又是什麼?
歐洲各國的君主和大資本家們,依舊是摳摳索索的不捨得重賞工程師和技術人員。
這且罷了,歐洲各國的工人們,苦得要死,每天至少要工作14個小時,沒有一天休息。
玉柱早就認準了,只要持續的大力發展科教,不算暫時的經濟小帳,從宏觀大局算總帳,整個華夏帝國遲早會賺得缽滿盆滿。
歷史早就證明了,認真搞教育的國家,都變成了發達國家!
經過六年多的發展,第一批來大沽口的兩千餘名學子們,已經有200多人完成了相應的學業,拿到了哈勒學園大沽口分校的畢業證書。
作為第一代本土培養的人才,玉柱自然是把他們當成了至寶。
玉柱大筆一揮,除了全員賞穿從九品的官服之外,每人每月的月餉為三十兩銀子。
三十兩銀子是個啥概念呢?
這年頭,由於玉柱從海外進口的糧食,源源不斷的送來,極大的平抑了糧食的價格,整體物價水平低得令人髮指。
京城裡的一斤上等粳米,頂多三文錢。
一般情況下,買個普通的小丫頭,也就是35兩銀子而已。
只要願意出三十兩銀子,姬院的媽媽們,已經可以買到極漂亮的小美人胚子了。
北洋政府確實十分腐敗,但是,北洋政府卻非常重視教育。
當時,一塊大洋在北京城內,能夠買到40斤大米。
在北大任教的陳獨秀,月收入高達400塊大洋,可以買到16000斤大米。
同樣在北大任教的胡適,在鐘鼓寺租了一套有十七間房的四合院,每月的租金就是二十塊大洋。
科教興國,不能只靠嘴巴宣傳,必須拿出真金白銀,狠狠的砸大錢。
整個帝國,正好有兩百多個府。其中,最富裕的沿海和沿江府,共有四十幾個。玉柱就把第一批畢業的學子們,派去了這些地方。
由玉柱親自撥款,在這四十幾個府裡,每城建設一座全新的近代中學,即:強國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