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兒答應不干預朝政後,玉柱待她一如往昔,盡最大可能性,滿足她的一切要求。

畢竟是患難母子,感情不同尋常。

李四兒在宮裡依舊可以呼風喚雨,可以隨心所欲的安享尊崇的晚年。

也沒人敢對李四兒不敬!

皇帝和太后鬧矛盾,誰敢瞎摻合進去?

玉柱下狠手立了規矩之後,李四兒也知道一個鐵的事實,兒大不由娘。

李四兒的身邊,整天圍著拍馬屁說好話的內命婦們,時間一長,心情也跟著好多了。

早上,叫“第一起”的時候,玉柱和軍機大臣們,一起商量賑災的事兒。

黃河又發大水了,開封到徐州段,多處潰堤,水淹千里,饑民遍地。

以前,老皇帝的賑災手段,主要是豁免錢糧。

但是,治標不治本,形成了年年破堤,年年賑災的惡性迴圈。

玉柱多次勘察過黃河的開封到徐州段,他心裡非常有數,以現有的治河手段,年年破堤,在所難免。

“蔣盛,你怎麼看?”玉柱先問了蔣盛。

蔣盛哈下腰,小聲說:“回皇上,當務之急是先賑災,讓災民們有口吃的,就不至於鋌而走險了。”

玉柱點點頭,又看向了張廷玉。

張廷玉精通宮廷權謀,治理地方的水平卻平平無奇,他只知道,絕不能讓災民變成了流民。

食不裹腹的災民,一旦變成了流民,就會鬧出大事兒!

史書上記載得非常清楚,流民才是揭竿而起的主力軍。

周筌很懂玉柱的心思,但是,打死他不會去說。

都已經是位極人臣的軍機大臣了,還惦記著處處拔尖,那是活膩味了!

大家都發表了看法後,輪到玉柱說話了。

玉柱淡淡的說:“陝西和甘肅,正好有大片的空地,而且,咱們也不缺少船隻。”

軍機大臣們聽了這話,馬上明白了玉柱的意思。

沒災的時候,強行移民去陝甘,肯定會鬧得民怨沸騰。

現在,災民們已經一無所有了。朝廷用船送他們去陝西和甘肅,不僅分地,還發給農具、種子,並三年免稅,這就很有可操作性了。

俗話說,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老皇帝解決不了黃河的水患,那是因為,他站得不如玉柱高。

黃河年年修堤,年年破口。

朝廷反覆撥下修堤的鉅款,已經成了地方官發大財的重要來源。

玉柱的治國理念,很簡單,就八個字:重農興工鼓勵經商。

近代以來,世界上所有的發達國家,都是重視商業貿易的國家。

無商不富的道理,老皇帝不懂,玉柱怎麼可能不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