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堆國力進雪域,玉柱就待在西安不挪窩了。

別的事情,玉柱都懶得管。惟獨,每天入倉的軍糧,全部都要一一過秤。

玉柱劃下了一條紅線,短少的糧食,若是超過百分之三,不管是誰,都要掉腦袋。

為什麼是百分之三呢?

唉,歸根到底,還是因為各地的度量衡,沒有完全統一,必然會有誤差。

玉柱一個勁的要糧食,老皇帝在儘量滿足的同時,又派了個老冤家來協助玉柱。

正藍旗滿洲都統延信,帶著索倫兵和熱河兵,抵達了西安。

延信是老八的人,他和玉柱,久有舊怨。

又過了幾天,鑲白旗蒙古都統、護軍統領法喇,領著直隸的綠營兵,到了西安。

法喇,也是老八的人,只是,他沒有得罪過玉柱罷了。

玉柱坐在公事廳裡,掐指一算,整個西征大軍裡,可謂是八爺黨雲集啊。

從老十四開始,延信、宗查布、法喇等等,十幾個八爺黨的人。

由此事反推回去,老十四確實是個慫包。

想當年,老十四手握十幾萬精銳邊軍,卻礙於年羹堯卡脖子,而不敢起兵,最後被老四整得死去活來。

要知道,當年的老十四,手裡可是捏著大半個火器營呢。

年羹堯手底下的陝甘綠營兵再厲害,手上也沒有多少火器。

不客氣的說,火器營集中幾百門火炮,在西安城下狂轟濫炸,年羹堯根本就守不住。

老十四是老皇帝的親兒子,他只要膽子夠大,打著清君側的名義起兵,肯定追隨者眾。

玉柱終究不是皇子,大義名分上,差得太遠了。

就算是老皇帝現在駕崩了,除了六千新軍之外,沒人會跟著玉柱冒險。

又過了幾天,玉柱藉著主帥的權力,把老十四和年羹堯一起支去了西寧。

反正吧,要從青海進兵雪域,只能在西寧囤糧。

按照玉柱的想法,為了防備準噶爾人的半道劫糧,就要利用兵力雄厚的優勢,沿途建設十幾個大兵站。

每個兵站,駐軍一萬,囤糧十幾萬石。

即使是準噶爾人來了,只守不攻,也足夠守到援軍趕到。

這種搞法,看似異常呆板。實際上,有針對性的剋制了,準噶爾人機動力強的優勢。

沒辦法,準噶爾人的駱駝多,打不過了,就往沙漠裡一鑽,清軍只能望沙興嘆。

建立兵站的好處,實在是太多了。

其中最重要的是,哪怕被攻破了一處兵站,整個前線大軍,也不至於餓死。

這便是風險分攤的好辦法,絕不把雞蛋,全都擱到一隻籃子裡。

玉柱用兵,不喜歡搞出奇制勝的小把戲,一向都愛用陽謀,硬是逼迫敵軍就範。

上次,在準噶爾盆地那裡,玉柱就待在輪臺老縣城裡,始終不挪窩了,逼著策妄阿拉布坦,必須帶兵主動進攻。

說白了,玉柱的搞法,都攤開在了陽光下。噶爾丹策零和大策凌敦多布,看得很明白,卻又無可奈何。

在玉柱的命令下,從西寧,一直到唐古拉山山腳下,沿途設立了十幾個兵站。

兵站的建設圖紙,都是玉柱親手畫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