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4章 欺吾太年輕?(第1/3頁)
章節報錯
全天下的督撫、道、府、州、縣衙門,一律都是前衙後宅的結構。
玉柱邁著四方步,一邊往裡走,一邊打量著府衙的內部結構。
從儀門到府衙正堂之間,西側有包公祠、獄神廟、監獄、把總司廳、照廳和代書處;東有五聖祠、候審所、糧廳、科神廟及吏、戶、刑三房、鹽房、工房等處所。
進入第三重門後,便是玉柱升堂問案的順天府正堂。
正堂,又稱大堂,是順天府尹公開提審犯人的地方。
大堂正中掛的碩大匾額,上書四個大字:肅清畿甸,而不是戲說裡邊的所謂“明鏡高懸”。
實際上,在康熙朝,各個衙門的匾額,又稱堂額,並無一定之規。
比如說,康熙給順天府親題的“肅清畿甸”這四個字,到了雍正朝的時候,被老四原封不動的照搬了過來。
玉柱在正堂升了座之後,府衙裡的部下們,各依官職品級的高低,依次過來拜見。
“參見玉宮保。”
“拜見大畿牧。”
“參見大邦伯。”
“叩見內史大人。”
“請京兆大安。”
部下們的身份地位,各不相同,他們對玉柱的稱呼也彼此有異。
總之,宮保、京兆、大邦伯、大畿牧、內史,都是對玉柱的尊稱。
一言以蔽之,各種文雅有內涵的別稱都可以說,惟獨不能像某些電視劇裡一樣,大咧咧的叫玉府尹。
那就是,完全不懂規矩禮儀的想得罪死玉柱了。
其中,內史大人這個稱呼,其實頗有些來歷,沒有一點文化底蘊,根本就叫不出來。
當年,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將京師咸陽及京畿40餘縣,劃為內史轄區。
這便是玉內史的由來。
實際上,按照以往的慣例,玉柱到任的時候,還有一整套敬天祭廟的流程。
只是,玉柱不樂意那些繁文縟節,又被老皇帝催逼得太緊,故意來了個倉促上任。
倉促上任,正好省略了許多無意義的虛禮,免得大家都跟著受累。
反正吧,玉柱越不把上任當回事兒,禮儀敷衍的越草率,老皇帝就越放心。
等一切流程走完了之後,玉柱滿是疲憊的坐進了後堂內的公事廳裡。
玉柱原本以為,他第一天上任,應該無公可辦。
然而,他還是想錯了。
玉柱剛喝了幾口茶,吳江就進來稟報說,通判周林漢求見。
順天府衙內,玉柱的僚屬們,最重要的就是府丞、治中、同知、通判和理刑推官,他們都屬於佐貳官。
其中,府丞管府學和教育,治中管錢糧稅收,四個駐外的同知負責抓捕盜賊,通判和推官則分管刑事案件。
也許是為了減輕府尹的壓力,從府丞到推官,這些佐貳官都有各自專屬的小衙門。
和外省的府衙不同,順天府的日常刑事案件,均由通判或推官負責,而不須由玉柱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