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寇怎麼來的?

明朝的皇帝,斷絕了沿海地區商人、地主和權貴們的利益來源,這些人可不得引狼入室麼?

壟斷的買賣,可以有暴利。

但是,長遠來看,要想獲得長期穩定的海關稅收,並促進產業升級,全面放開民間的海外貿易,才是正道理。

玉柱很有耐心,他先搞壟斷貿易,讓老皇帝嚐到了大甜頭。

再趁老皇帝要打仗,嚴重缺錢之機,逐步放開民間的海外貿易。

一家壟斷造船的成本,明顯還是過高的。

大家一起都來造船,相關的配套產業,才可能蓬勃的發展起來。

絕對不能心急,飯總要一口一口的吃。

在賺錢的事情上,玉柱從來沒有說過半句大話。

他說要賺多少銀子,就肯定會撈回多少銀子,老皇帝信得過他。

“會不會影響漕河的安全?”老皇帝顧慮的是,百萬漕工,民生所寄。

如果大家都走海運,百萬漕工起事了,怎麼辦?

玉柱早就想好了這個問題,就怕老皇帝不問呢。

“老爺子,這個問題其實並不難辦。民間出海的每一條商船,船上的水手,都必須從年輕的漕工裡招募即可。比如說,沿海有幾萬條船,走海運,百萬漕工裡的青壯年,也就都有口飯吃了。”玉柱話鋒一轉,深入解釋說,“各地的漕幫,拉幫結夥,嘯聚於運河邊,對朝廷腹心之地的威脅太過巨大了。若是持續的分而散之,只須一到兩代人的時間,即可緩緩的消彌掉這個大毒瘤了。”

給老皇帝提建議,若想被老皇帝採納,就必須站在老皇帝的利益角度看問題。

“若是賊軍,利用海船之便,聚而來攻呢?”老皇帝不愧是老皇帝,明顯看到了海上運兵極為快速的威脅。

玉柱依舊從容不迫的說:“老爺子,咱們只須加強大沽口水師的力量,利用重炮的優勢,來多少條船,都可以將其轟沉,落入海里喂王八。”

“嗯,茲事體大,容我再好好想想。跪安吧。”

全面開海搞貿易,未知的風險令人異常恐懼,老皇帝很有些猶豫,這絲毫也不令人感到意外。

玉柱才不急呢,等清準大戰開打之後,花錢如流水了,老皇帝就要被迫開海運了。

在大清朝,單單是增加財政收入的由頭,並不足以說服康熙或是雍正開啟海運。

康熙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很能說明問題:我天朝地大物博,無奇不有,蕃外最爾小邦,何物可以入目?

說實話,即使以玉柱的盛寵,他也必須藉助於準噶爾的巨大軍事威脅,用未來大戰的巨大開銷,來逼迫保守的老皇帝,緩慢的開啟海運貿易。

在東亞地區,凡是想集權的統治者,不管是哪個地區的,必然都會採取閉關鎖國的政策。

因為,只要封鎖了外邊的訊息,時間一長,草民就是愚民。

倭國的德川家康如此,朝鮮的李家同樣如此,雍正登基之初還是如此。

雍正的被迫開海,主要是西北地區,連續打了幾場損失慘重的大敗仗,實在是太缺錢的權宜之計。

玉柱離開了乾清宮後,徑直出了皇宮,回了自己的公爵府。

以前,不管是住在隆府,還是住在慶府,因為頭上有長輩鎮著,包括玉柱在內,大家都是顧慮不少,難免束手束腳了。

如今,不管是秀雲,還是曹春,都有了一種如釋重負的出頭之感。

這種感覺,硬要形容的話,多年的媳婦熬成婆,可以傳神的概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