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升為儲相(第2/3頁)
章節報錯
按照玉柱的定下的標準,拉縴的民夫,日出開始拉縴,日落而息,每人每天可得三升米。
三升,就是五斤四兩。
這麼多的糧食,稍微搭配點野菜之類的東西,足夠一家五口人的嚼裹了。
在山區,發銀子或是發銅錢,毫無意義。
玉柱比誰都明白,在交通不便的大山裡,只有發糧食,才能真正的打動人心!
此所謂,玉中丞釣魚,願者上鉤!
拉縴是個體力活!
但是,替玉柱的船,拉縴一天,就能夠得到一天多的口糧。反過來,替土司們幹苦活和重活,不僅沒有錢拿,還要自帶乾糧。
這就好比,某些名山景區的轎伕們,他們抬著轎子,爬一段山路,可得好幾百元錢。
如果從特殊的觀點去看,這就是兜裡有錢的富人,剝削並欺壓弱小的轎伕。
但是,從賺錢養家餬口的角度去看,沒啥文化和特殊技能的轎伕們,在家鄉附近,只出部分的體力,就可以獲得工地上累一天以上的工錢。
怎麼計算其中的得失,每個人的心中,相信都有一杆秤!
熊溪水,從湘西流出,其中有些地段的落差比較大。
這個時候,就要把糧食搬上岸,由人工背過險灘,把船硬拖拽著上去,然後再裝船繼續西進。
別看這個過程很折騰,實際上,由於人多力量大的緣故,大軍西進的速度,其實並不慢。
從瀘溪出發,到乾州廳(吉首),總共也就一百八十里水路而已。
十天後,玉柱率領大軍,出現在了乾州廳城外的官船碼頭上。
在乾州廳休整了一日之後,大軍轉道向南,沿著陀江朝著鎮筸鎮前進。
鎮筸的叛軍,聽說朝廷官軍來鎮壓了,便佔據了險惡的山谷,與玉柱對峙。
玉柱愛惜將士們的性命,也不下令強攻,就和鎮筸的叛軍,隔著山口對峙。
然後,玉柱下令,駐麻陽、辰溪和永綏廳的綠營官軍,大舉向山內徉動,做出了四面進攻的假象。
鎮筸的叛軍,戰鬥力驚人,缺點也很明顯,兵力嚴重不足,難以抵擋數倍官軍的四面圍攻。
等鎮筸的叛軍撤退了之後,玉柱帶著主力部隊,浩浩蕩蕩的殺進了鳳凰廳的腹地。
只是,和別的官軍統帥不同,玉柱並不主動尋求與鎮筸叛軍的決戰,而是把重點放到了,逼山民出山之上。
具體的做法,也不復雜。
官軍所過之處,正在插秧的水田和坡田全毀,然後按照人頭,挨個發口糧。
發放的糧食數量,不多不少,剛好只夠走出山口。
鎮筸的地勢太過險惡了,別說水田,就算是坡田,也不多。
田地不多,也就意味著,人口不可能多。人口過多,根本就養不活。
玉柱很有耐心,只毀田,逼人出山,死活不肯帶著大軍進山去圍剿鎮筸叛軍。
說實話,這一招起效不快,但是,異常之狠辣,等於是斷了鎮筸叛軍們,賴以生存的根基。
叛軍們也知道,玉柱的手裡有幾十門炮,正面硬拼的傷亡,很可能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