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和李松林能怎麼比?(求訂閱)(第1/2頁)
章節報錯
如果第一天只是一個過渡期,那麼從今天開始則是另外的一種教學體驗,也真切的感受到了更密集的一個授課節奏。
大家在講師的教學中,只得硬著頭皮挺過去,半點不敢跑神;
這個時候不難發現在其中游刃有餘的李松林同學,他幾乎如同海綿一般瘋狂的吸收著知識,且表現得異常扎眼,
如果說,三節大課誰的收穫更大,一班剩下的25位同學裡絕對是他。
為什麼大家會如此認為呢?
實在是他一整個活躍度過於惹眼,老師問出的問題他也都能夠很快的給出正確答案。
大家還在為了老師的難題冥思苦想的時候,他早已經胸有成竹,但凡提問到他也就意味著這一部分會很快的過掉。
如此一來,可不就有了一個清晰的認知,哪裡還會有人和他去比,以他為參照?
這樣的一個現象難道沒有老師發現,不,是有的。
但又會有誰真的在意,老實說能讓他們押寶的每個班有那麼幾個人就了不得了!
尤其是負責一班的講師們,身為機構中當之無愧的三大巨頭,他們所教授的班級本身流動性就不是一般的大;
一班主要瞄準的就是復旦的那12個文科專業名額,又哪裡會顧及那些趕不上自己上課節奏的學苗呢?
這樣肉眼可見的壓力下,大家的表情也就變得越發的難看了起來,也確實有些認清了自己的極限在哪了!
當然,這些本就經歷過篩選的苗子機構並沒有放棄的打算,而是會有機構分析方面的老師和他們對接溝通的。
繼續瞄準復旦文科專業的人到最後以肉眼可見的少了起來,一班的同學更是如此,好些已經下定決心轉換自己的賽道了;
他們並不差而是確實在後期跟不上衝擊復旦的節奏,換賽道自然是為給自己上一層保險,適當的變更目標大有可為。
在如此學習節奏下,李松林的整體難題體系也愈發的完善了,在三位老師的引導下他正朝著一個更完備的水平去進發。
越是到後面,關於這些苗子的分析也就越發的詳盡,他們到底有沒有衝刺復旦12個文科指標的可能也有了一個大致的結論。
不過學員不想要變換自己的志願,機構這邊也並不會強求,只是在資源的傾斜上會默契的收回一部分罷了!
但該有的教學指導機構並不會懈怠,畢竟考試這件事不到最後一刻,又怎麼可以肯定對方就一定不行呢?
往年的時候就有出現過意料之外的驚喜,學員在不被機構看好的情況下超常發揮愣是硬生生的撕下了一個名額。
這件事也提醒了機構,別把寶全部押在手裡,可能不重視的那一批人裡就藏著他們所不知道的黑馬。
……
李松林在這樣的一個學習環境中只感覺到了說不出的滿足感,慢慢的和三門課的講師也就更加的熟絡了起來。
課程之外的時間也會有關於插班生的事情聊道,倒也對插班生考試更多了一份認知。
正是如此,他才更不願意錯過這樣的一個集訓機會;
把所有該學習的時間一點不打折扣的學下去,這樣的一個程度所帶來的效果也就是更加無差別的打擊到了其他同學的信心。
慢慢的他能感受到身邊一起學習的同學對於他的一個態度變化,原本就沒有好好維繫的普通同學關係徹底的變為了觸及利益鏈的不順眼競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