剁成小段的羊骨冷水下鍋,灶裡的木柴燒的正旺,很快鍋裡的羊湯就滾了起來。

寧復將紗布包好的各種調料下鍋。

羊湯誰都會煮,但味道好不好,卻要看各種調料的配比。

趁著煮羊湯的功夫,寧復將麵粉倒進大盆裡,加水揉麵。

等到面揉的差不多了,再放置小半個時辰,這叫醒面。

面醒好之後做成厚片,兩面抹油後放在木盤裡。

美食其實是有地域性的,所以後世的菜系也以地域劃分。

後世的開封屬於河南,而燴麵做為河南的代表麵食之一,葷、素、湯、菜、飯兼而有之。

不過燴麵雖然出名,但其實是在清末才出現的,寧復則讓它提前了七八百年出現在了開封的街頭。

但也有些遺憾,因為燴麵的一些材料並不齊全。

比如寧覆沒買到海帶,辣椒更是遠在美洲,不過影響不大。

處理完配菜,羊湯還沒有煮好。

寧復把店面的桌椅又擦了一遍。

隨後看著空蕩蕩的牆壁,總感覺缺了點什麼?

最後寧復靈光一閃,轉身去到自己的臥室。

半個時辰後,這才興沖沖的走了出來,手裡多了一塊大白布。

寧復把白布拿到店裡,然後將四角固定在牆上,剛好遮住了有些斑駁的牆面。

白布是之前辦葬禮剩下的,現在被寧復當成了畫布。

上面畫著一個橫槊躍馬的年輕將軍,旁邊還寫著一段介紹文字:

昔日唐太宗李世民,虎牢關三千黑甲精騎,大破竇建德十萬大軍,擒竇於黃河渡口,當地百姓喜迎唐軍,送上各種吃食,太宗命人一鍋燴之,再加以面片煮食,竟覺鮮美異常,於是親口賜名曰:燴麵!

而在畫像下面,寧復還特意題了白居易的兩句詩:

擒充戮竇四海清,二十有四功業成。

寧復站在牆下看著自己的作品。

雖然畫工只是連環畫的水平,字也不怎麼樣。

但這個故事編的還是不錯的,有後世那些小飯館的味道了。

羊湯煮好了,寧復將骨頭撈出來。

上面的羊肉剔下來,切成薄片放在一個盆裡,骨頭繼續扔到鍋裡熬煮。

羊湯白白亮亮,如同牛奶一般。

上面浮著一層厚厚的羊油,寧復將羊油也撇出來,放到一個大碗裡備用,這下所有準備都做好了。

這時也到了下午,宋朝經濟發達,一日三餐已經出現。

但大都是富貴之家才有這樣的條件,絕大部分普通人,其實還是一日兩餐,稱為朝食和暮食。

朝食一般是上午八九點左右,暮食則是下午三四點。

寧記麵館的主要顧客都是普通人,這時正是暮食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