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是一個豐收的季節。

然而對於河北邊境的百姓們來說,秋天同樣是一個讓人提心吊膽的季節,因為北邊的遼人隨時都可能南下。

可是地裡的糧食眼看著就要熟了,他們又不捨得離開,所以這邊的秋收比別的地方更加緊迫。

甚至為了搶收,許多地方的百姓都會組織起來,一部分人收糧,一部分人到邊境巡邏,只要發現遼人南下,他們就會立刻回去報信,以便能夠安全撤退。

好不容易等到秋收完畢,邊境的百姓也立刻拖家帶口的往內地遷移,有門路的可以去堅固的大城暫住,沒有門路的,就只能像逃荒一樣儘量往南走。

不過今年卻有點不一樣,因為朝廷發了公告,邊境的百姓可以遷往青縣、豐縣等幾個縣的境內,據說朝廷在那邊佈置了重兵,可以擋住遼軍南下。

對於朝廷的公告,絕大部分百姓都不怎麼相信,畢竟在百姓看來,朝廷的軍隊早就爛透了,哪怕再多的兵力,也擋不住南下的遼人。

所以許多百姓在收完糧食後,寧可捨近求遠逃往內地,也不敢去更近的青縣。

當然也有一些百姓還是遷到了青縣等地,並不是他們相信朝廷的公告,而是他們大都有自己的苦衷。

比如有些百姓家裡太窮,根本沒有足夠的糧食支撐他們逃太遠,有些則是家裡有老人孩子,甚至還有病人,更沒辦法遠行。

以前他們只能逃到附近的山裡躲避,但並不安全,隨時可能會被南下的遼人發現。

相比於沒有任何保證的山裡,青縣等地至少還有不少的百姓,可以讓他們感受到幾分安全。

寧復這段時間也忙的要命。

一方面新軍已經分兵五路,除了折可適率領的一路坐鎮青縣外,其它四路全都是由武學生們率領,比如虎頭就獨自率領兩千人趕往豐縣鎮守。

兵力分散了,後勤的壓力爆增,馬植自己頂不住壓力,所以寧復也開始幫著處理一些後勤上的事務。

另外還有對遷移百姓的安置,雖然只有小部分百姓願意來青縣等地,但這小部分也不是個小數目,所以這段時間青縣上下也全都忙翻了天,不但縣衙在忙,連郭家軍和新軍也幫著一起安置百姓了。

“學正,邊境的遼軍有動作了!”

這天傍晚,馬原急匆匆的找到寧復稟報道。

“終於來了嗎?”

寧復神情凝重的問道。

“暫時還沒有,不過遼軍已經開始有所調動,許多駐軍也開始分散行動,這正是他們南下打草谷的預兆。”

馬原再次稟報道。

這段時間馬原手下的探子四出,一直密切監視著遼軍那邊的動靜,以便在遼軍南下前,讓各路大軍做好應對的準備。

“那他們會在什麼時候南下?”

寧復再次追問道。

“以往年的經驗來看,最多三五天,分散成小股的遼軍就會南下,到時兩國的邊境就形同虛設,他們可以從任何一點殺進我大宋境內。”

馬原再次回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