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在大周軍隊的重重圍攻下,梁軍也是節節敗退,最後只能退守興慶城。

可惜興慶城也沒能守太久,攻城本就是新軍的拿手好戲,因此僅僅在十天之後,興慶城被攻破,梁氏父子被活捉,梁國也就此滅亡。

滅梁一戰,不但徹底的解除了西北的威脅,同時也讓新軍與西北軍融為一體,增強了寧復對西北軍的掌控,提升了西北軍的實力。

當然最重要的是,經過這一戰後,寧復的威望也徹底的樹立了起來。

雖然之前寧復收復了燕雲,但那是在大宋時期,而現在滅掉了梁國,才是寧複稱帝后的戰功。

說起來這次攻打梁國,也是寧復和章惇折中後的方案。

寧復需要戰功鞏固皇位,章惇怕出兵影響到國內的穩定,雙方都有充足的理由。

於是平定西北的梁國就成為最佳的方案,梁國勢力弱小,遠不及遼國,所以出兵滅梁並不會動搖大周的穩定,同時也讓寧復取得了需要的戰功。

有這次戰功的加持,大周也徹底的穩固下來,再也無人敢質疑寧復的帝位。

於是寧復也立刻對大周國內進行了一場大刀闊斧的改革,第一個就是對軍事的改革。

歷史上北宋之所以拉胯,最主要的就是軍事上的拉胯,趙匡胤得國不正,擔心手下的將領會像他一樣造反。

於是他寧可捨棄軍隊的戰鬥力,也要將軍隊牢牢的掌握在手中,為此他甚至讓文官集團壓制武將,甚至讓文官掌控兵權。

雖然文官中也有章楶這樣懂兵法的人,縱觀整個北宋的歷史,也只出了一個章楶,哪怕是范仲淹還是韓琦這樣的名臣,到了戰場上依然是十分拉胯。

武將中好不容易出了一個狄青,最後還是被文官集團給逼死了。

所以寧復的第一刀就砍向了軍隊,大宋原來是募兵制,但卻又不願意花太多錢,底層將士的俸祿連養活自己都難,更別說養家了。

而且就算是這麼微薄的俸祿,還是經常會遭到剋扣,有點權力的將領,就要吃空餉,否則也養不活自己。

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大宋的軍隊太多了,光是禁軍就有上百萬,更別說廂軍了。

所以寧復對軍隊改革的第一步,就是清查軍隊的人數,然後淘汰老弱,留下精兵,並且加強對軍隊的管制,嚴查吃空餉等行為。

武學這些年已經培養出足夠的將領,他們充實軍中,可以讓寧復放心的對軍中大加改革,畢竟有新軍這個模板,其它的軍隊只要照著做就行了。

因此在這一系列的改革下,大周的軍隊得到精減,淘汰出一大批的老弱。

本來如何安置這些淘汰的老弱是個很大的問題,一個處理不好,就可能造成兵變,但寧復剛打下樑國,燕雲十六州也需要大量的人口,剛好可以用來安置這些淘汰下來計程車卒。

你是天才,一秒記住:紅甘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