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復想要出兵,在他看來,現在出兵雖然有些風險,但收益也很大,只要能夠打敗強敵,將使他威望大增,從而推行國內改革時,將再無人敢阻攔。

章惇反對的理由也同樣充分,他還是以求穩為主,畢竟大周初定,國內還有不少人居心叵測,若這時大兵離境,國內可能會因此發生動盪。

最後兩人爭論半天,誰也沒能說服誰,於是只能找到一個折中的方案。

半個月後,燕雲的折可適接到調令,命他率領五萬新軍離開了燕雲。

兩個月後,折可適率領十萬大軍,其中包括新軍和西北軍,開始猛攻梁國。

當初梁乙逋父子二人起兵造反,奪得西夏大部分的領土,這幾年宋遼兩國都各自忙於內政,沒時間理會梁國。

結果梁乙逋父子這幾年也開始強盛起來,甚至開始蠶食大宋的領土,口口聲聲的要奪回被大宋吞併的故土。

要知道當初梁乙逋父子之所以能夠崛起,大宋在背後出力甚大,可是他們卻忘恩負義,反過頭與大宋起了爭端,這早就讓大宋上下極為氣憤了。

而在寧復建立大周之後,梁乙逋父子覺得自己的機會來了,於是在邊境更是四處出擊,想趁著大周立國未穩,將之前被大宋吞併的龍州等地奪回去。

可是梁乙逋父子做夢也沒想到,寧復登基之後,竟然第一個拿他們開刀。

章楶老了,已經無法再領兵,之前率西北禁軍歸順之後,就告老還鄉,寧復加封他為魏國公,對章家大加賞賜,並且重用他的幾個兒子。

同時武學的學生也開始入駐西北禁軍,讓西北禁軍仿照新軍進行改革,這次更是派了折可適前去西北領兵,五萬新軍與五萬西北軍合兵一處,對梁國展開了猛攻。

相比於宋朝對武將的防備,寧復卻放開了武將身上的重重枷鎖,將軍中大權交由折可適,使得他在戰場上不受任何人的影響。

事實上當初寧復收復燕雲,最主要的就是他敢於放權,作戰事宜全都交給折可適等武將,自己只管後勤,從來不插手戰場上的事。

這也是新軍能夠屢戰屢勝的主要原因之一。

折可適本就是西北名將,再加上燕雲之戰的磨礪,已經讓他具備了大將之才。

這次寧復派他攻打梁國,折可適也徹底的放開了手腳,分兵三路攻打梁國。

梁乙逋父子本來還想與大周的軍隊硬碰,於是調集八萬大軍南下,雙方在一個名叫孟山崗的地方相遇。

兩國大軍剛一接觸,梁軍就被大周軍隊的火器打亂陣角,隨後大周的騎兵衝擊,更讓梁國大軍亂成一團。

趁此機會,折可適指揮大軍掩殺過去,一舉將梁軍殺的大敗,八萬大軍死傷過半。

折可適初戰告捷,立刻揮師北上,一舉攻入梁國的腹心,也就是原來西夏的興慶府。

梁乙逋父子雖然拼命抵抗,但雙方的實力差距太大,更何況大周的軍隊早已經脫胎換骨,根本不是原來的宋軍可比。

而且梁國畢竟是個小國,梁氏父子當初在大宋的支援下,僥倖奪得西夏的領土,但他們父子在治國上其實還不如西夏,軍隊也不及原來的西夏鐵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