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7 我真的太難了!(第2/3頁)
章節報錯
因為在日本這裡,票房分為總票房跟配給票房,其中配給票房基本是固定的,也就是總票房的一半,另外一半是固定給電影院的收入。
所以說,像發行方,出品方等人,最後都在配給票房裡分錢。
米國不一樣,米國是一開始就在總票房裡面分錢,也就是包裹影院、發行方、出品方等等一起按照比例,在總票房裡分錢。
這其中,米國的分賬方式是浮動的,不是固定的。
換言之,總票房越高,電影公司分到的比例往往會更高,會高過院線,而出品方,則是根據發行方的電影公司來算。
比如華納給曹志強的百分之三分賬,那是總票房的百分之三,是最低分成。
如果上映後票房夠高,那發行方華納能拿到的分賬比例就更高,到時候也會相應提高版權出品方的分賬比例。
另外就是,米國的電影發行方,拿到的分成比例是很低的,比日本要低不少。
當然了,如果《雨中戀》是米國本土影片,那分賬就會高很多,但問題這是一部中國產的影片,在米國屬於進口影片,所以能分給曹志強的分賬就少了很多。
能給你百分之三的總票房分成,已經很不錯了,更何況一旦票房好,這個分成還能提高。
其實曹志強並不指望一口氣吃個胖子,也沒指望這部電影在米國大賣。
畢竟曹志強自己知道自己的事兒。
他的這部《雨中戀》,在國內叫《古亭之戀》,但不管叫什麼,實質都是出自曹志強前世的一部日本動畫電影《言葉之庭》。
也就是說,這部電影本來就是符合日本人口味的東西,所以在日本這裡熱播,再正常不過。
可如果去米國上映,他不太確定是否能符合米國人的喜好。
雖然畫面是真的好,音樂也真的好聽,但裡面的故事情節跟人物,未必討喜。
但不管怎麼說,這畢竟是一次突破,畢竟在這之前,還沒有任何一部中國大陸的電影,主動被好萊塢引入米國上映過。
毫無疑問,從這個角度看,《雨中戀》等於是開創了一個歷史先河。
所以,不管《雨中戀》在米國的票房成績如何,只是這部電影能登陸米國主流市場這件事,就是一個大成功。
這要是傳回國內,指不定得被人吹成啥樣呢。
沒辦法,現在的國人真的是各種不硬氣,大都覺得國外的月亮特別圓,國外的東西就是好,要是自己的東西能被外國人,尤其是米國人看上,那叫一個驕傲,那叫一個自豪。
這種情緒要是到了2023年,可能就會被年輕人嗤之以鼻,但在這個時代,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兒。
在這個年代,年輕人以能出國為榮,尤其是能去米國,那簡直就是燒高香,光宗耀祖。
畢竟曹志強帶的不是普通人,而是直接跟政府合作,再加上系統出品的各種技術資料跟實際物資,這種情況下,給國家帶來的提升是顯而易見的。
別的不提,就說之前曹志強交給國家的那些航空發動機技術跟盾構機技術之類的,等於讓國家少走三十年的彎路。
少走三十年啊,這加起來,得多大的優勢?
曹志強可是知道,哪怕國家走了很多彎路,還上了很多當,可依舊在三十年後妥妥的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且呈現出一種捨我其誰的氣勢。
要是能少走三十年彎路,提前佈局更多產業,提前在大家收入很低的時候,加快基礎設施建設跟核心產業突破,那就等於提前搶了日韓的飯碗。
比如汽車、造船、大飛機、半導體這些領域,要是國內可以提前佈局,提前達到日韓的水準,那靠著巨大的市場跟廉價勞動力,必然會更早的吃掉這些產業,讓國家的GDP增長速度再上幾個百分點。
如果國家真的能提前吃掉汽車、造船、大飛機、半導體、電子、基建這些產業,因為人口基數問題,或許還不可能在三十年後達到發達國家水平,但起碼能讓國家實力更上一層樓,讓老百姓的日子更好一些。
甚至是,如果這些中高階產業被國內吃掉,也不用非得地產興邦了。
不過這些事情嗎,想想就得了,讓曹志強自己做,他絕對做不來。
想要吃掉那些中高階產業,絕對不是某個人,或者某個集團能做到的,必須是一個偉大的國家才行。
實際上,別看韓國造船汽車半導體等產業很牛逼,但這些產業都是撿漏得來的,是米國爸爸賞飯吃。
嚴格來說,是米國要打壓日本,然後把日本的核心產業轉移一部分給韓國才有了所謂的漢江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