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3 早已經脫離了賺錢的低階趣味(第2/3頁)
章節報錯
現在呢,國家一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並且以政府為主導,那有些東西,比如那種大而全的國企,就需要變一變了。
正好,因為種種原因,如今的國企,很多也面臨種種問題,正好給了各個機關可乘之機。
比如紅光機械廠的這次整改,或者說裁撤,其實就是大環境下的一個犧牲品。
怎麼說呢,從大方面來說,這並不是壞事。
畢竟取消一個個孤立的國企,統一到機關領導下,等於打破區域壟斷,重建國內統一大市場。
因為在過去,因為一個個國企就好像國中之國,其他單位水潑不進,加上國企跟當地政府勾結,不聯絡的過於緊密,導致各個地方之間,其實都有很濃重的地方保護主義。
地方保護主義嚴重的話,會遲滯經濟執行,增加各種成本,不利於國家整體經濟的發展。
因此,這時期的國企改革,其中一個環節,就是打破區域壟斷,重建中央權威。
至於後來的分稅制改革,那得靠後站了。
話說回來,中影公司這種企業,雖然不是某個地方政府的企業,但卻是某個部門的勢力範圍,依舊有點尾大不掉的意思。
那中影吃了全國電影的發行紅利,只吃肥了自己,卻讓所有相關產業都受損,這其實等於惹了眾怒。
只不過呢,中影的實力太強了,除非某些上層進行博弈,否則想改變這個現狀,真的很難。
過去,國內問題很多,一般來說,不會為這種小事兒而進行高層博弈。
但如果涉及到一個能給國家帶來諸如白天鵝轟炸機,高效能導彈,甚至F14戰鬥機的神秘且友好的組織,那就值得博弈一下了。
反正只是找一個電影廠當試點,不是所有電影廠都有單獨分賬的資格,這麼看起來,中影公司應該能接受。
事實也確實如此。
紅光電影廠只是個剛成立不久的小廠,如果只有紅光電影廠出品的電影,才能享受單獨分賬模式,那在國內整個電影市場來講,影響真的不大。
畢竟按照正常邏輯,一個小電影廠,你就是天天拍,又能拍多少電影?
但他們不知道的是,曹志強是開掛的。
而且一旦開了這個口子,曹志強是可以境外電影公司合作的。
如果以紅光電影廠的名義,引進境外電影,或者乾脆以合拍,或者合作投資的形式去搞,那境外電影就可以直接透過紅光電影廠,在國內發行。
換言之,這個口子一開,等於讓只是負責電影製作的電影廠,擁有了獨立發行權。
哪怕這個發行權不是完全自主,要跟其他單位,包括中影公司分賬,那也是划算的。
別人只要算一算賬,肯定樂意跟紅光電影廠合作。
要知道,國內電影市場,其實非常龐大。
哪怕電影票的價格很低,可擋不住數量太多啊。
動輒上億人的市場,誰能不東西?
哪怕電影票一毛錢一張,一億人次,那就是一億RMB的票房啊。
換算成港元,一億RMB,目前的匯率來看,那就是1.25億港元啊!
對比香江電影最高不過四千萬港幣的票房水準,內陸市場才是真正的寶地。
一億票房難嗎?目前的國內來講,是有點難度,但如果電影質量好一點,五千萬RMB的票房絕對很輕鬆。
這麼說吧,如果香江目前的優秀電影能引入國內正常播放,而且沒有限制,五千萬RMB的票房,並不難。
就以程龍的電影《A計劃》吧,在香江的票房收益不過是兩千萬港幣,如果引入內陸市場,一億RMB的票房應該是跑不了的。
沒辦法,誰讓人家的電影質量確實好,來到內陸播放,那就是降維打擊呢。
不客氣的說,香江的某些電影,比如《A計劃》,其實要比日本電影好太多。
你像高倉健的那個《追捕》,比起《A計劃》這種電影,那就差老遠了。
當年《追捕》之所以能火的一塌糊塗,歸根到底是國內審美水平太低,見識太少,所以初次看到國外的現代化場景,自然驚為天人。
香江的現代化水平不比日本大多數城市差,所以香江電影如果能正常在此時的國內播放,那效果絕對槓槓的。
要不然的話,後來也不會出現大量的錄影廳了。
還不就是國內一直不讓正常播香江電影,導致他們只能透過錄影廳的方式,來偷偷播放香江電影的錄影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