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3 早已經脫離了賺錢的低階趣味(第1/3頁)
章節報錯
聽了林大爺的答覆之後,曹志強心中立刻落下了一塊兒大石頭。
至少,有了一個好的開始。
而讓步這種事情就是這樣,只要能讓一次,後面就可以繼續讓。
前提是,你要讓對方感受到你的誠意,並且認為能給雙方帶來好處。
毫無疑問,曹志強以電影產業為開局,就是個最好的嵌入點。
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國內的電影產業問題由來已久,呼籲電影改革的聲音早就有了,只是因為種種原因,而一直沒成罷了。
就像曹志強所說的那樣,國內不缺電影人才,尤其是後備儲備人才,更不是一個小小的香江能比的。
可為什麼香江的好電影層出不窮,以至於現在發展到了極致,反倒是大陸的電影,依舊一潭死水,以至於面對國外的電影,完全不能打呢?
除了技術、資金跟審查的原因外,最大的原因,其實還是發行機制。
說白了,就是目前的國內電影,被中影公司壟斷的太嚴重了。
前面說過了,目前的國內電影發行機制,是中影公司一家獨大,壟斷了所有國內電影的發行權。
國內一旦有電影公司製作好一部電影,甭管花了多少錢拍的,人家中影公司收你的電影,就是按照中影的規矩來,中影說你這部電影多少錢,那就是多少錢,屬於一次性買斷費用。
中影公司買斷你拍的電影后,再拿去各地電影院放映,然後跟電影院進行四六分賬,其中中影公司拿六,當地電影院拿四。
換言之,單純票房分賬方面,中影公司就拿了最大頭。
問題來了,中影公司作為國企,收了錢之後,會把大頭上繳國庫嗎?
答案是否的。
這不是說,中影公司收了錢,不交錢給國庫,而是隻交一小部分。
這又屬於歷史遺留問題了。
簡單來講,就是國企的交錢比例問題。
在這個稅制改革還沒開始的時代,稅收基本都是由財政部下屬的稅務局來收,但由於人手不足等原因,基本都是各地國企自覺上繳,很少有上面的人員下去監督你交稅的。
除了一些關鍵行業外,大部分國企,都是想方設法的避稅。
比如最流行的方法,就是增加支出,增加福利。
為啥這時期的國企,大都搞自己的醫院、學校、圖書館、電影院等設施?
難道真的是一心為人民啊?
根本原因還不是為了增加支出嘛。
反正增加了支出,增多了部門,不光可以增加工作崗位,解決更多就業問題,關鍵這期間也增加了好多領導崗位,其間的貓膩自然就多了。
這樣一來,表面看,這家企業的支出很大,純利潤不多,很多不光是持平,甚至還要跟財政要補貼。
目前的情況是這樣,所謂國企交錢給國庫,是指上繳純利潤。
如果沒有純利潤,那麼哪怕你流動資金再龐大,也不用交稅。
如此一來,就逐步造成一個情況,那就是企業比政府還厲害,還有錢。
也正因為這樣,所以這時期的機關幹部,反而不如好的國企職工受歡迎。
原因就是機關幹部的收入低,不如國企職工收入高。
而且國企職工此時依舊有上升渠道,依舊可以依託國企體系升官,並反過來上升到很高的位置,某種情況下,升官速度比普通機關幹部只快不慢。
因為幹部這個體系,在國企也是有的。
很多國企職工幹到一定程度,是可以直接轉去行政崗的。
比如之前在某個車間當車間主任,可能某一天,就直接被指派去地方縣城當書記了,這都是有很多案例的。
賺錢不如工廠直供,升官速度也不如,那當然是進工廠最好。
但這樣一來,對於地方政府,以及對於中央來說,肯定不是好事兒。
當然了,這種國企類似國中之國,大而全,啥都有的情況,是歷史遺留問題,而且當年也做出來巨大貢獻,避免了某個時期的巨大損失。
但時過境遷,如今的時代,已經不是當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