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怎麼樣,紅光機械廠現在的當家人,還是董書記跟李廠長這兩架馬車,所以如果無法說服這二位,想要扶持紅光機械廠的宏偉藍圖,就沒法成功。

詳細談下去之後,曹志強發現,其實這倆人也不是一心只想著自己,不是不想繼續保住工廠跟工人,但無奈現在政策變化太快,他們已經有些頂不住壓力了。

“小曹啊。”李廠長吐了口菸圈,語重心長的道,“我比任何人都想保住廠子,我也比任何人都想廠裡的工人能繼續留下來,繼續做下去,我之前也是這麼想並這麼做的,可惜時不我待啊。”

接下來,李廠長就把他最近從上面打聽到的訊息,跟曹志強詳細說了出來。

原來,就在曹志強出差日本期間,國內的某些政策也在悄悄變化。

具體到紅光機械廠來說,最大的事件,恐怕就是北平市政府跟冶金部的官司了。

其實事情很簡單,無非就是隨著北平人口的與日俱增,市政府決定擴張城市圈,並修繕基礎設施,比如道路、水電等網路。

這其中,老城區因為情況複雜,暫時放緩,而二環以北,三環以內,就是優先發展的目標。

那麼巧,紅光機械廠正好在三環內二環北,佔據了一大片土地不說,關鍵還佔據了不少交通要道,緊挨著好幾條主要公路。

這也可以理解,畢竟紅光機械廠過去建廠的時候,本來就是依託道路建設的,因為這樣可以快速運輸產品跟原材料。

但現在隨著社會發展,市政府就看上了紅光機械廠這塊兒地皮,打算把紅光機械廠原來的廠房打通,再建一條主幹道,其他地皮則化作居民用地跟商業用地,優先發展經濟,減少汙染。

這個思路其實是對的,畢竟紅光機械廠再怎麼歷史輝煌,再怎麼創造了大量價值,也不能否認這是一家老舊重工業工廠的現實。

既然是老舊重工業,那必然存在著嚴重的空氣汙染,水汙染,噪音汙染等現象。

城市要擴建,首要的整改目標,就是這些靠近市中心,同時又汙染嚴重,但效益卻一般的工廠。

比如何雨柱工作的軋鋼廠,目前在談整改,已經初步談妥,要被首鋼吞併,然後工廠用地迴歸市政府,變作普通居民用地跟商業用地,原先的工廠裝置都挪去更外圍的地方重新建廠。

原本市政府對紅光機械廠,也打算這麼做,只是一開始的時候,畢竟要照顧一下廠裡員工的情緒,所以採用了一些溫柔手段,也就是不給全額補助了,只給一半,從而引起工廠員工的不滿,進而讓他們做出更好的選擇。

但李廠長透過曹志強搞了個下屬出版社,居然神奇的搞來一筆活動資金,加上原先政府的一半補助,居然能全額髮放工資,繼續養活工廠的工人。

這樣一來,再想溫和的勸走紅光機械廠,就不太可能了。

於是市政府相關人員,乾脆打官司到了更高階別,直接跟紅光機械廠的上級,也就是冶金部打官司。

由於找了更高階的領導,且市政府的做法也是好的,是為了更好的發展城市,減少汙染,讓市民擁有更好的生活,所以更高階的領導就批了。

事情到了這個地步,就沒啥轉圜餘地了。

因此,上級領導已經私下跟董書記以及李廠長透過風了,說最遲今年年底,紅光機械廠就要啟動整改方案,然後要把廠子的所有用地都讓出來,轉移去其他地方發展,或者直接個其他大企業進行併購重組。

目前看來,併入首鋼是最好的選擇,這樣一來,那些熟練工可以加入首鋼,其他技術一般的,或者混日子的,就乾脆打包送給市政府,讓市政府去操心這些人的就業問題。

也就是說,最遲今年年底,這個廠就要改朝換代了,董書記跟李廠長根本無力迴天。

因為這是內部通報,所以不能隨便說,更不敢打電話跟遠在日本的曹志強說了。

只有曹志強回來後,董書記跟李廠長才拉著他說起這件事。

換言之,董書記也好,李廠長也罷,他們都認為這個紅光機械廠已經是夕陽餘輝了,沒有什麼拯救價值。

所以,如果趁著這最後的時光,讓紅光機械廠分出一塊地皮給即將成立的合資公司,到時候也可以撈點好處。

當然,市區主廠區這塊兒的地皮,肯定是不能給的,因為這塊地皮鐵定要給市政府。

但紅光機械廠在星火站那邊還有一片廠房,原本是用作倉庫用的。

雖然那個地方有點遠,都到東四環外了,可那塊兒土地是實實在在屬於紅光機械廠的產業,並且市政府目前也看不上那塊兒土地。

那塊兒地你要是用來開飯館,開旅店,那鐵定不行,畢竟太荒了。

但要是用來建設工廠,那還是沒問題的,畢竟那邊交通方便,水電齊全,而且面積是真不小。

原因很簡單,那邊除了是倉庫外,還是紅光民兵營平時用來操練的主要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