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七十八章 左順門事件(第1/2頁)
章節報錯
翰林院內,眾翰林當天早早就到來,他們在等候最後的通知,看看是否要前去皇宮進行跪諫。
楊慎此時心情最為矛盾。
歷史上,他是以翰林修撰的身份參與左順門案,並在其中扮演了最重要的聯絡發起人的角色,可現如今他卻是翰林院侍講學士,已經擁有了入閣的資格——當初謝遷就是在這個位置上入閣的。
人一旦有了名利地位,看待問題的角度就有所不同,做事也不能那麼隨心所欲了。
「用修,外面的人都在等了!」餘承勳和葉桂章二人,出現在楊慎身後。餘承勳繼續道:「豐學士已打過招呼,讓我們自行決定,他會帶一些人先去宮禁之地。「
在大禮議問題上,翰林院高層雖然都站在「維持祖制「,也就是反對大禮議的立場上,卻也分成兩派,一派是妥協派,主張從長計議,這一派中,主要是以石斑為首,可能是石班經歷的事情太多了,又做過吏部尚書,覺得在君臣矛盾上不應該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另外一方,目前是以豐熙和賈詠為代表,他們的主張較為激進。其中又以豐熙為主,賈詠屬於被裹挾的那個。
一大禮議問題,文官保守派陣營內部就分成了若干派系,其中很多相對偏中立怕事的人,也都被裹挾加入到抗爭的一方,左順門事件參與人數非常多,只有少數人被懲戒,也體現出這一點。
皇帝不想讓此事鬧到不可收場。
葉桂章見楊慎臉色複雜,試探地問詢:「我們是否該同去?陛下今日輟朝,若不趁現在發起反抗,只怕時間上來不及了。」
很多中下層翰林,還有六科給事中和六部屬官等,都在等候楊慎的意見。
楊慎在大禮議問題上,發言權很高,這也是朱浩對他出手離間的重要原因,當然也是因為楊慎名義上頭鐵,可其實骨子裡還是在意功名利祿,這時候楊慎的猶豫,也體現出他並不想就此斷送自己的政治生涯。
「去,為何不去?可有問詢過內閣的意見?」楊慎說要去,但好像還是在意朝中高層的意見。
葉桂章急道:「這都什麼時候了?指望那些中堂、部堂跟我們一起嗎?此等事,只有靠我們自己了!」
因為葉桂章和餘承勳等人在先前的升官事件中沒有得到什麼實際好處,反而眼睜睜看著張璁、桂萼乃至是朱浩爬到了他們頭上,自然心有不甘,在去跪諫這件事上,他們的態度更為堅決,這其中未嘗沒有破罐子破摔的意思。
「先跟六科的人打好招呼,尤其是習之那邊,出發吧!」
翰林院內中層官員是以楊慎為首。而六科則以張聊為首,兩個人各自為發起人,畢竟跪諫這種事,超出了正常規則,需要有人來號召和蠱惑人心,不然誰願意跑去宮門口鬧事?這是明擺著要跟皇帝作對,去的人都知道會遭到皇帝懲戒,尤其現在還明確知道宮門口已增加了禁衛軍。
都知道誰去誰倒黴,但又不得不去,這種矛盾糾結的心情,讓人分外煎熬。
仍舊是左順門,也基本是歷史上發起左順門事件的那些人。
只是跟歷史不同的是,內閣大學士和六部尚書一個都沒出現,侍郎、寺卿等出面的也很少,在場地位最高的官員是吏部左侍郎何孟春,除此外就是那些形形***的各衙屬官,而在翰林院中,則以賈詠和豐熙為首,不見石斑的身影。
最開始前去的官員只有二三十人。
隨後越聚越多,一個多時辰後,場面開始鬧騰起來時,已有百多人的模樣。
此時的朱浩,沒有去湊這種熱鬧,反正他已經跟楊慎打過招呼,無論他自己的立場是支援皇帝還是支援傳統文官派系,反正跪諫這種事跟他無關,他只需要在距離皇宮不遠的思
賢居,等候訊息便可。
一同過來的還有唐寅。
張璁、桂萼等人,也想找地方探聽最新訊息,但宮門他們是不能去的,甚至連就近的茶樓酒肆也不敢,生怕被誤傷,皇帝又沒給他們新指示,以至於現在只能留在翰林院,看著空蕩蕩的院落,待在自己辦公的地方,連零星的訊息都得不到。
「敬道,鬧起來了!」
唐寅聽到錦衣衛的彙報後,搖頭嘆息。在場沒有張佐等人,決策層的人都不在,唐寅難免覺得,他跟朱浩都不能做主,有點大明即將陷入內亂的意思。
朱浩給唐寅倒了一杯茶,笑著問道:「先生是不想鬧出紛爭,選擇息事寧人?那應該去勸左順門前那幫人,而不是跟我說這個。」
唐寅瞪著朱浩:「你也有責任!」
這次唐寅倒沒把所有責任都歸咎於朱浩身上,現在他也想明白了,一個巴掌拍不響,君臣矛盾遲早要爆發,反正爆發的時候他唐寅總得站在文人的立場上去表達一下對傳統文官的憐憫。
「好好好,我也有責任,天下人誰敢說自己對大明沒責任呢?喝茶喝茶。」
朱浩一點都不著急,好像一切都在他掌控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