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浩回京的日子,初步定在二月二十。

在這之前,他必須完成西山地區的鐵軌鋪設,並監督蒸汽火車機頭的製造。

西山周邊地形雖然高低起伏起伏,但從朱浩在西山準備開礦,就開始派人勘探地形地貌,以確定鐵軌如何鋪設。

當然,路線方面沒有大的問題,難點主要在如何保證最短時間裡把火車的蒸汽機車頭給造出來。

到二月中旬,當一個龐然大物終於組裝完成後,朱浩覺得,這鐵殼子跟後世的火車頭還有很大的差別。

最多隻是個大模型。

好在有一點,這東西燒著煤就會往前跑,牽引力還湊合,一次拉三五個車廂,幾百噸的東西,上百分之八坡度的斜坡沒有任何問題。

製造火車頭,除了零部件對得上,涉及到的複雜精密的技術非常多,光是鐵架子的車輪,還有軸承、鐵鏈條……等等,都是這時代沒有的東西。

這也算是朱浩來到大明這麼多年,一次科學上的大型匯總俱現。

西山鐵軌長度,大概五公里左右。

很多都是以現成的路基鋪成,原本的路基作為運煤軌道,只是在上面換上更寬、承受強度更高的鐵軌。

當一個龐然大物,在一群人目視下,從五公里的山下一點點爬升到礦場的所在的半山腰,很多人歡呼雀躍。

對他們而言,這是一件非常好玩的東西,以後或許能給他們省下不少力氣。

他們不知道,自己無形中充當了歷史的見證者,這算是世界上最先被髮明出來的火車,而且這種蒸汽火車明顯比後世的初代火車更加精良。

……

……

火車試執行成功的訊息,當天就傳到朱四耳中。

朱四心情激動,很想親自去見證,奈何就算能出宮,也出不了京城,除非她打算跟他的皇兄一樣,直接來個「離宮出走」,若他真這麼做了,楊廷和還在朝的情況下,或許真有可能聯合張太后把他的皇位給廢了。

先前那位武宗皇帝,給大明帶來的影響實在太惡劣了,文官容忍不了再出現這麼一個玩意兒。

「……陛下,以朱先生傳來的訊息,未來這一兩年,就要從西山往京城鋪設那個叫鐵軌的東西,以後從西山把鐵軌鋪到宣府……山西那邊也會有……再鋪到永平府,以後大明運糧就不用船了,用那個叫火車的東西就行……」

張佐還在那兒不懂裝懂,給朱四介紹火車的作用。

朱四道:「朕不用你說,以前朱浩給朕上課的時候,就提過這東西,說是若把此物用在運兵、運糧上,不管多少糧食、輜重,還是兵員,都能快速送達。」

張佐這才知道,原來朱浩早就給皇帝吃了***。

怪不得皇帝會對朱浩如此支援,感情皇帝尚未登基,朱浩就規劃好了一切,皇帝登基後自然是要把當年的理想給完成……

這雄心壯志和魄力,真不是凡人能比。

朱四嘆道:「可惜朱浩現在不在京城,朕非常想他,更愈發迫切要把姓楊的趕走。這都嘉靖二年了,朱浩不是說,就今年年中的事嗎?」

「陛下勿要操之過急……」

張佐竭力勸說。

站在張佐的角度,自然也要考慮一下,若是把楊廷和趕走了,對他老說是好事還是壞事?

別到時候,朱浩下一個要對付的,就是他張佐吧?

真是這樣的話,那他張佐自問可鬥不過朱浩。

……

……

唐府。

一連多日,唐府都賓客盈門,每天光是接待的官員和來訪的文士,就有幾十號人,唐寅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