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一章 榮休(第1/3頁)
章節報錯
唐寅尚未回到京城,就感受到來自文官群體的禮重。
被朱浩不幸言中。
在唐寅看來,朝中應以清流為主,不屑於拉幫結派,卻不知文官集團根本就是個講究利益的地方,當初唐寅剛出仕時,前有狼後有虎,誰都不待見,哪怕後來出任內三關總督,作為倖進之臣,別人也不會把他看得太高。
但現在有了軍功,還得到新皇信任,哪怕致仕,旁人也會覺得他很快就會被重新啟用,對其極盡巴結之能事,這就是文人遵循的「禮儀社會」。
封建官場,幾千年下來,基本都是嘴上一套實際上行的又是另一套,封建制度不變,官場禮儀也不會變。
……
……
京城。
朱四早早就派出大隊錦衣衛去接唐寅回京,也是朱浩之前提過,現在的唐寅無官一身輕,很容易被宵小所趁。
說白了。
就是唐寅壞了很多勳貴、大臣的利益,在唐寅當督撫的時候,別人不敢把他怎麼樣,但如今他卸任了,被其得罪過的人就會想方設法搞他,派人刺殺是一種看似極端但很有可能會發生的事。
錦衣衛指揮使朱宸親自在城門口迎接唐寅,一路護送前往皇宮跟朱四想見,以述職的名義,行師生敘舊之禮。
即便眾文臣知道唐寅以草民身份入宮,不經朝堂直接入見,壞了規矩,也拿這對君臣沒轍。
唐寅午時四刻到的京城,一直到天完全黑下來後,才從皇宮出來。
出了東華門,還沒等天坐上回府的馬車,就有不下三撥人拿著拜帖邀請他過府飲宴。
一個是張鶴齡。
張鶴齡聽說唐寅回來,現在還沒官職在身,覺得這是個牛逼人物,想拉攏唐寅,讓唐寅為其出謀劃策,同時想借助跟唐寅的良好關係,把之前被二弟搶走的軍功,一點點撈回來。
第二個是孫交。
孫交請唐寅過府的目的還算單純,單純就是為敘舊。
第三個人,則是兵部右侍郎李昆。
李昆是代兵部,出來請唐寅到兵部衙門述職兼飲宴。
無論唐寅屬於哪個陣營,至少領兵在外,是受兵部挾制,他本來也需要跟兵部做一些工作上的交接,尤其是把軍功犒賞之事詳細說明,以助兵部完成最後的確認流程。
而李昆聽令於彭澤,彭澤在請唐寅這件事上則沒有向楊廷和請示。
純粹是彭澤以兵部名義請客,想幫楊廷和拉攏唐寅,就算事不成,也可以離間唐寅和朱四的君臣關係,而且彭澤也有為自己將來籌謀的打算。
到了嘉靖二年,朝中幾乎所有人都能感受到,楊廷和已是日暮西山,若是楊廷和繼續大權在握,逐漸把小皇帝逼到凡是都讓文臣決策的地步,那眾文臣武將絕對不會想到楊廷和竟然會失勢。
但現在的情況是,楊廷和逐漸失去對朝堂的控制,新皇的決策權逐步擴大,楊廷和卻接連在很多事上馬失前蹄,那些楊廷和的死黨,諸如彭澤,就要考慮一下楊首輔退下去後自己該怎麼辦。
難道跟著楊廷和一起致仕?
無論文官誰為首輔,誰為吏部尚書,皇帝暫且看來不會變,還是跟皇帝建立良好的關係,比什麼都重要。
直接跑去跟皇帝表忠心沒用,自然還是往新皇派系的中堅人物身邊靠攏,就比如說唐寅。
……
……
唐寅本來不想摻和朝中事,在他看來,退了就是退了,應該無事一身輕。
更不想捲入朝堂紛爭中。
結果一下子就來了三撥人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