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寅回京之事未定,倒是張延齡先回到京師。

張延齡隨大軍去西北時那叫一個悽慘,在京城都快混不下去了,結果跟唐寅去了一趟內三關和宣府,回來後搖身一變,成了軍界的扛把子,好像大明目前所有勳臣軍功加起來,都沒他一個人多。

這次張延齡就是以領兵勳臣的身份,回京述職,準備接受五軍都督府的新差事。

他回到京城,前來迎接的人不少。

多數都是看在張太后的面子上,結果張家另外個關鍵人物張鶴齡卻沒現身。

「二爺,聽說大爺最近病得不輕,好些日子沒出來走親訪友了,連教坊司和秦樓楚館都不去了,可能是……妒忌您的軍功,他不止一次對下人說,他去了邊關,比二爺您獲得的軍功要多得多……」

這邊有人在張延齡跟前告刁狀。

張延齡在城門口先跟五軍都督府的人做了簡單交接,正乘坐馬車往自家府門走,聞言面帶不屑之色,嗤之以鼻道:「就他?還得軍功呢!去了就怕就是個搗亂的,哪像本侯一般,英明神武……」

下人聽了,心裡不是個滋味。

聽說您老人家在戰前會議上,喝醉酒直接睡了過去,打仗那天也沒親自披掛上陣,從哪兒體現出英明神武?

要是不搗亂就是英明神武的話,那這次可能你還真比你大哥強,是不是下次你們兄弟倆從軍的時候,遇到打仗,直接抱著酒罈子先喝醉酒,不參與戰前會議,就是立大功?

……

……

張太后知道弟弟回來,很高興,馬上派人去傳話,讓兩個弟弟入宮見面。

為了體現出對皇帝的尊重,張太后這次特地派了太監去請示朱四,意思是這皇宮還是兒子你做主,為娘想見見兩個國舅,你看是否能通融一下?

朱四一看。

哎呦,便宜老孃挺上道。

當即對前來請示的太監下令。

同意。

最近朱浩給他定下策略,要讓楊廷和知難而退,徹底分化瓦解張太后跟楊廷和的聯盟關係。

若是張太后認可了他這個皇帝,那楊廷和做啥都白搭,畢竟楊廷和手裡拽著的王牌就是廢立君王,而擅自廢立必須要有張太后的支援……這點連朱宸濠當年作亂時,打的都是張太后的名號,便足以說明一切。

楊廷和最近一直被掣肘,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張太后逐漸倒向朱四一邊。

也不是說張太后沒原則。

一來是張家兄弟最近得到了新皇的器重,二來就是朱四這個皇帝幹了快兩年時間,一直平平穩穩,張太后自己的丈夫和孩子都沒了,人生沒什麼期盼,能讓孃家人過得好,她便無慾無求,為什麼要聯合楊廷和來針對過繼子呢?

仁壽宮。

張延齡獨自前來拜訪張太后,卻是張鶴齡還在生悶氣,不肯來。

「……你大哥最近為你在西北獲取功勳之事,耿耿於懷,不過只能說你運氣好,或者是張家活該有如此氣運。擁立新皇,你兄長出力甚多,你並非長子,本來就該靠崽軍旅中的功勞獲得晉升機會,此番一定要好好把握。聽陛下的意思,是要讓你執領中軍都督府。」

張太后很欣慰。

張鶴齡那邊,在迎鑾安陸這件事上,已出過大力,歷史上因此而加封昌國公。

只是現在還沒這苗頭。

張延齡迎鑾時沒有出力,現在張太后想找機會一碗水端平……可自家人,兄弟倆,誰多誰少了哪裡有詳細的賬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