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誰入閣,朱浩這個史官修撰都沒有任何機會。

在這件事上,朱浩雖為策劃者,但全程看熱鬧就行了。

此訊息很快傳遍翰林院。

「……你們聽說沒?陛下今日上午

召見幾位閣臣,提出要在內閣增加人手,卻不知誰有資格入閣?」

「我覺得劉學士首當其衝……他做過禮部尚書,如今又掌翰林院事,誥敕什麼的都由他來主筆,如此大才不入閣,那真是可惜了。」

「不見得,你們或許不知道,劉學士跟楊閣老關係不睦,聽說石學士和豐學士二人更有機會。」

人們私下議論,或許都不能算是小範圍內傳遍,簡直是在公開場合扯圈子討論,連一向不參與這種事情的朱浩都能聽到他們說什麼。

翰林們所說的石學士自然就是石珤,而豐學士則是豐熙。

豐熙雖然在翰林院中才名卓著,屬於北派文人的代表性人物,但他始終聲望不足,容易被人利用,歷史上豐熙參與了左順門事件,後被罰戍福建鎮海衛,本來是有機會入閣的大才,最後落了個罪死戍所的悽慘下場。

可以說,嘉靖初年的政治派系鬥爭異常嚴重。

嘉靖三年時朱厚熜的爆發,可以說就是這幾年小皇帝所受欺壓的一種宣洩,到時誰撞到槍口上,都是看不清局勢、自以為行的是忠義之舉的結果。很多人沒有衝出來當那出頭鳥,反而平穩過度,後來取得了較高的官職。

孰是孰非,難有公論。

朱厚熜為他老爹老孃爭取名分,在楊廷和為首的儒官看來不可接受,甚至違背了祖宗章法,認為其違背儒家大義。

可問題是……

皇帝為生父、生母爭取名分,不也符合儒家至孝?

一切就要看從哪個角度來辯證……

張璁等人的大禮議能招攬很多人投效,不是因為張璁代表了新皇,而是「繼統不繼嗣」本身也符合儒家理論。

朱浩將之總結為:

現在誰替楊廷和出頭,誰就能得到士人的稱頌,短時間內加官進爵;

而將來某一天,隨著楊廷和引退,那些替其出頭之人,卻要面臨被皇帝清算和懲罰的下場,不得好死……

或許正因如此,翰林院中下層混日子的官員看出來了,就算劉春聲望最盛,本來按照規矩他入閣乃眾望所歸,卻在排次上落後於石珤和豐熙。

……

……

朱浩回了一趟家。

也是朱娘說起,很久沒見到兒媳婦,朱浩便帶著孫嵐,裝作和睦夫妻的樣子,一起回去拜見老母親。

朱娘很高興,拉著兒媳婦的手問東問西,孫嵐卻不知該說點什麼好。

因為朱孃的問題,有大半她都不知答案,有些隱約知曉,也不能說……這就顯得她很靦腆,在婆婆面前總是沉默不語,倒也頗討喜,至少在朱娘和李姨娘看來,這不是個喜歡生事的主。

人家是大家閨秀,總比軍戶出身的朱浩強多了。

「小浩,這是你高攀了啊……好好對人家。」

朱娘送兒子、兒媳離開時,特別把朱浩叫到身邊,單獨交待了兩句。

朱浩帶孫嵐回到名義上的府宅後,直接道:「晚上在家裡過夜嗎?若是不想在此,可以直接讓人把你送去女學那邊。」

就算朱浩跟孫嵐不在一起住,也知道孫嵐現在多半時候都住在婁素珍那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