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浩只需要在楊慎面前表現出明哲保身的態度就行了。

不是說我進了翰林院,就要事事都聽從你們的吩咐,現在居然還要我跟皇帝搶女人?

分明是紅果果的利用……

憑什麼要我聽命行事?

再說了,我幾時說過要加入你們?

我從來都未表態,只說自己不想惹事好不好?

楊慎見朱浩對於跟孫家聯姻沒多少興趣,也就暫且不提,但朱浩明顯感覺到,楊慎對此好像頗為執著。

蔣太后以「生母太后」為名義下旨,說是要給兒子選後,隨即張太后便正式下達了「母后皇太后懿旨」,同樣要為朱四選後和選妃,等於是兩個娘為了兒子的終身大事問題起了爭執。

這明顯是楊廷和的意思。

憑什麼你蔣太后下旨,我們就要俯首聽命?

真要按照你的吩咐去做,是否說明我們承認了現在你已然是皇太后?如今你兒子還是你兒子,你有權為其挑選兒媳婦?

那你置張太后於何地?

反之張太后下懿旨情況則完全不同,我們操辦起來那是聽皇太后的話,那可是皇帝法理上的「母后」。

如此一來,才算名正言順!

但這麼做的後果便是徹底得罪了蔣太后。

可讓蔣太后去跟張太后爭,以目前的情況來看,不太現實。

畢竟蔣太后能進宮,全靠兒子「胡攪蠻纏」,逼大臣退讓的結果,朝中皇親國戚和勳貴、文臣武將,基本都站在張太后一邊。

你蔣太后憑什麼以給兒子操辦大婚為名來申明正統性?要知道你兒子都已過繼出去了,不再是你兒子好不好?

……

……

皇帝大婚,禮數非常複雜。

僅僅是海選就要搞上三五個月,哪怕從現在開始搞,要到年底前才能把各地選拔出來的適齡女子送到京城,進入第二輪選拔。

所以說明朝的皇帝大婚,通常是登基後就要開始著手準備,時隔九個月到一年後,才能舉行隆重的典禮。

流程極其繁瑣!

正德皇帝朱厚照的情況便是如此。

而朱四與朱厚照法理上共同的老爹,即弘治皇帝朱佑樘,則是在皇太子時期就完成大婚,雖然跟登基是同一年進行,但前後有別,這就給了弘治帝足夠的操作空間,最後只留下張太后一人,從此夫妻倆相敬如賓。

參加海選的女子有著一定條件限制。

身家清白,最好是讀書人家的女兒,小門小戶也行,但一般想要從地方選拔中脫穎而出,家人多少要帶一點功名,或者家境優握,畢竟想讓地方官和派去地方上選拔的太監同意,怎麼也要稍微打點一下,穿個打補丁髒兮兮的衣服到京城參與二輪選拔,你說寒不寒磣?

再就是這些入選的家族,一般都要家大業大,覺得犧牲個女兒沒多大損失,反正嫁出去的女潑出去的水,潑給誰不一樣?

或許參加選拔能夠幸運地突出重圍,突然就母儀天下了呢?送女兒去選後、選妃,就算選不上留在宮裡當宮女,還給家裡省了嫁妝錢呢!

至於什麼明事理,不想犧牲女兒幸福云云,在這時代對大多數人家而言根本就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