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一章 大水將至(第1/3頁)
章節報錯
生意照舊。
朱浩手下少了一批人,但不影響大局。
眼下興王府最著緊之事,除了跟襄王府爭朝廷賜的田地,再就是接收皇帝所賜護衛,以及夏汛前的防汛工作。
“……去年裡,因為袁長史不在,王府在防汛上做得不好,即便江堤沒有決口,還是因為部分河段大水漫堤,毀了王府幾百畝田地的收成,今年照理說不會再發大水,可也要把防汛做起來,這是長史司當前最著緊之事。
“另外,張長史來信,說將在本月中自家鄉山陰啟程,估計下月上旬就能抵達安陸,重新履職。”
興王面前,正在舉行緊急會議。
這次會議參與的人比較多,基本都是王府有品級的官員,反而是以往風頭正勁的張佐和唐寅在這種場合顯得異常低調。
王府眾官員都將袁宗皋當成主心骨,基本上袁宗皋提出的建議都會得到一致擁護。
張佐作為太監,參與政務決斷非其所長,他不時望向唐寅,生怕修河堤之事被長史司壟斷,承奉司在這件事上落人一頭。
“那今年修河堤方面,應該出錢糧多少?”朱祐杬聽了一名官員的講述後,問出實在的問題。
這名官員情不自禁把目光投向袁宗皋。
袁宗皋恭敬地道:“回興王,估計呼叫人手會多一些,多是負責沙袋的運送,若是遇到汛期,還要派人到河堤上駐守,時刻監視汛情,另外已遣人往州衙提請,讓他們增派民夫上堤,目前尚未有回應。”
朱祐杬皺眉:“不是說,本地新來的這個知州,對於河堤防汛之事很上心,早早就向士紳索要修築堤壩的費用?莫非他們想單幹,不跟我王府合作?”
張佐為難道:“王爺,都是自家人沒什麼好隱瞞的,其實這位張知州根本就不是為了地方防汛,只是找個由頭斂財罷了……錢糧收上去後,根本就沒抽調民夫去修河堤,城裡的寺廟和道觀倒是開始動工了。”
在場王府官員都義憤填膺。
以修河堤的名義讓地方官紳出錢,州衙拿到錢後不修河堤,想的是先修寺廟道觀,這分明是迎合皇帝的喜好,回頭地方監察御史一上報,說是安陸州寺廟香火鼎盛,皇帝一聽很高興,還不給加官進爵?
朱祐杬道:“那修河堤之事,總不能由興王府一力承擔吧?王府上下尚且能派遣多少人手?”
興王府擁有自己的佃戶,這些人平時做完農活,還要負責王府上下修修補補等差事,哪裡有多餘人手調去修河堤?
張佐望著唐寅:“不知唐先生有何建議?”
此等時候,張佐很希望唐寅能主動站出來,挑起大梁,這樣王府上下就不用只看袁宗皋一人表演。
唐寅不想被張佐拿來當槍使,即便之前聯合張佐與袁宗皋相鬥,也只是權宜之計,心裡更傾向於當個局外人。
“在下並無良策。”
唐寅回答得很直接。
在場很多官員都在偷笑。
眼下王府長史司被承奉司打壓,長史司這些文官怎會站在敵人的立場上考慮問題?他們只想著看張佐和唐寅吃癟。
張佐道:“若要以興王府之力修河堤,只能把王府目前的一些活計給停下來,眼下汛期將近,就怕來不及。不如……先把王府田地附近十幾裡河堤加高加固一下,剩下的地方……顧不上了。”
修河堤先修靠近自家王莊的,看起來很合適。
袁宗皋不解:“河堤加高、加固一邊有何用?對岸或者其他地方一旦漫堤、決堤,大水依然會蔓延開來,不如加固……”
張佐打斷了袁宗皋的話:“袁長史,咱們王府的田畝處在上風上水,地勢本來就要高一些,就算其他地方決堤,些許洪水回灌,損失終歸要小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