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五章 入閣的路已鋪好(第1/2頁)
章節報錯
四月二十八這次朝會,以最直接的方式一口氣更換了朝中四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等五名正德朝元老大臣。
連戶部尚書都定為出身安陸的老臣孫交來繼任。
只有刑部尚書張子麟和禮部尚書毛澄仍舊在其位。
如今最大的壓力,落到了張子麟身上,因為新皇已明確下令,由刑部來徹查王瓊和王憲的桉子,並且要在幾日內給出確切的罪名以方便定罪。
朝議結束。
眾大臣出宮路上,一場“小朝會”在趨步奔走中完成。
楊廷和自然是這次小朝會的首腦。
“楊閣老,陛下此舉分明是針對昨日朝堂爭大禮之事,若陛下有意堅持,再將事情牽連到朝堂各處,豈非要將朝中大臣全都更迭一遍?之前還說要將南京部堂做整肅,現在看來不用我等出手,陛下自己就會落刀了!”
提出此等觀點之人,乃刑科都給事中劉洙。
楊廷和道:“大禮之事早有定論,以定陶和濮王議,繼統繼嗣,何以還要在此贅言?這幾日將大禮之事稍作整理,一併呈報陛下,讓陛下明曉自己繼位的法統……明大義乃帝王之本!”
這話是對禮部尚書毛澄說的。
毛澄卻沒接茬。
議大禮的問題上,毛澄作為禮部尚書,自然能感覺到楊廷和提出的觀點有很大的漏洞,但現在他只能硬著頭皮站在楊廷和一邊,所有文官都要保持步伐一致,表示朱四系過繼到孝宗名下,必須得跟興王劃清界限。
張子麟問道:“那罪臣王瓊和王憲的罪名……”
“無須問我,一切當由律令來定,這點用得著我來提醒?”
楊廷和其實不想主持這種出宮路上的小朝議,之前朝會的結果,大大超出了他的想象。
文官覺得自己全面獲勝,但楊廷和卻感覺到,朱四分明是以放棄對吏部和兵部的人事任免,換取其提出的戶部尚書和工部尚書人選在朝堂上透過,而且所選之人非常準確,孫交和趙璜都不是他楊廷和的親信,等於是為朝堂注入第三方勢力。
這讓楊廷和重新審視少年天子背後的算謀。
一個剛到京城,繼位不到十天的小皇帝,先揪著大禮不放,將詔獄權果斷拿到手,現在又往朝廷部堂官員開刀……
楊廷和有了些許危機意識。
此時剛繼任為吏部尚書的石珤問道:“中堂,如今殿試之事是否也該提上議程?庚辰科的貢士到現在都還留在京師,若是再延遲下去,只怕生計都難以維持。”
一群外來的舉子,考中貢士之後是吃不到皇糧的,等於是在京城空等了一年多時間,這段時間全都要靠家底來支撐。
很多進士和中下層的官員,從朝廷領到的俸祿都很難養活自己,更何況是一群坐吃山空的舉人?
這年頭說是考中舉人就可以透過富戶掛靠田地的方式來收租……但這隻限於部分地區,地方上多數富戶早就找到了田地掛靠物件,不是說你剛能考上舉人就有合理的經濟來源,不當官不授徒,只想著考科舉,家底薄的根本撐不住。
這也意味著很多舉人生活同樣清苦,尤其是以新科舉人為甚。
楊廷和道:“便定在下月中,早些跟陛下上報。此等事不可馬虎,乃新皇登基後第一科,要選良材……”
新皇第一科,但真正主考還是楊廷和以及他的門生故舊,天子門生也是他楊氏的門生。
……
……
臨近中午時,張左出宮找到朱浩,當面告知早朝詳情。
“……陛下想問朱先生,是否可彷孝宗,開午朝之例,以令朝中大事可及早解決?”張左以請示的口吻問詢。
朱浩笑了笑。
朱四剛當皇帝不到十天,大概覺得當皇帝在朝堂上號令百官,有一種很大的成就感,早朝沒過癮,還想再開個午朝?
大臣把你比作孝宗,你真把自己當成孝宗?
“在我看來,大可不必。”
朱浩道,“如今不好對朝堂全面掌控,即便要重開午朝,也得等過個幾年再說……如今朝堂太多魑魅魍魎,不跟我等一心,何必讓陛下自尋煩惱呢?”
朝堂若全都是自己人,你開午朝就開了,可現在都是跟你貌合神離的正統儒官,跟他們爭論很好玩嗎?
張左笑道:“陛下已擬定詔書,派人去安陸,將孫老招到京師,另外還暗中派人去江西請費老來京師,準備讓他重新入閣……只是此事尚未在朝堂上提及。”
朱四知道的名臣不多,除了朱浩告訴他的,就是他老爹朱右杬說的。
多以湖廣和江西之地名儒居多,除了孫交外,名聲外揚的就要數費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