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七章 投其所好(第2/3頁)
章節報錯
在華夏古代,禮數是最基本的東西,什麼東西可以講禮而不講法,甚至法都是為維護禮教而設。
出題人不用說就是鄺洋名,一個馬上要卸任的知州。
本身在可能出皇儲,如今已然是第一皇位繼承人的安陸州當知州,馬上要卸任,出這麼個題目……你莫不是想告訴別人,你察覺到興王府有僭越的行為,卻不好意思說,所以借這道題目來表達內心真實想法?
這些讀書人,做事最講究中庸。
也力求隱晦。
鄺洋名在安陸州這幾年,算不上作奸犯科的佞臣,但也絕對不是清廉如水的錚臣,但其跟興王府來往甚少,偶爾有交集但分寸把握得很好,主要因為他是正統科舉出身,認為的法統絕對不是藩王繼承皇位,就算皇帝無子,也應該找宗室子弟養在皇宮中為義子,以此來繼承皇位。
宋朝除了宋仁宗傳位宋英宗時有立皇嗣的先例,南宋時也曾出現過多次皇帝無子養宗室世子的傳統,甚至還有宋高宗趙構民間海選兒子的先例,在儒家道統完備的南宋,這其實是儒家法統對皇權傳位思想的一種認知和肯定。
朱浩就要好好想一想了。
鄺洋名馬上要從安陸州卸任,暫不知去向,這種進士出身的大臣,走之前出道題表明自己曾在縣試中暗示興王府有僭越禮數的行為,是不是為將來可能出現的朝廷跟興王府間的爭鬥,求一個獨善其身呢?
若真是如此的話,那鄺洋名就沒打算跟興王府過多來往,也未打算在興王世子有可能繼承大寶的情況下立什麼“從龍之功”。
這是鄺洋名跟興王府劃清界限的一種體現。
清楚了鄺洋名對興王府的立場,也就明白他對於“宗室僭越禮數”的認知,朱浩寫文章時便有了方向——往批判僭越禮數的方向寫,批判得越激烈越好。
連朱熹老夫子都說了:“孔子為政,先正禮樂,則季氏之罪不容誅矣。”
就是有個問題。
考卷彌封開啟後,鄺洋名發現朱浩的身份乃是興王府伴讀,會不會從中作梗?
知道我是興王府伴讀,一氣之下把我除名了……名義上所有成績都在開封前便確定,但要把一個透過縣試的考生名字從榜單上拿下,主考官還是有這權力的。或者說,就算他壞了規矩,把一個學子從榜上除名,也沒人管。
既然如此……
那我除了抨擊嚴厲外,更要表明我“身在曹營心在漢”,畢竟我朱浩可是錦衣衛朱家出身,我進興王府哪能有善意?
……
先找論題方向。
第二題表面上看起來沒什麼,孔子覺得五十歲後應該好好學習《易經》,還說如此便沒有什麼大的過錯。
可問題是……
易經這東西,很多都很玄乎,尤其先秦時代的《易》,要知道孔老夫子可是主張過“子不語怪力亂神”的,你五十歲之後去學《易》,是否違背了自己對陰陽鬼神之說的看法?
但其實很好理解,《易》的本質是天理迴圈。
說白了,還是格物致知中“一草一木都有理”的思想。
鄺洋名是個正統的理學堅守者,大明正德年間,心學早已萌芽,鄺洋名或是想以此等出題表明,自己要堅決跟心學思想做鬥爭,誰在科舉文章中體現出心學思想,受其影響……要在我這兒錄取?沒門!
又是個坑。